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音乐界发生了一件对以后影响深远的一件事——歌曲《乡恋》事件。
提起《乡恋》这首歌,大家都知道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基本上人人都听过或听说过这首歌。这是一首在中国音乐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被一致公认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是内地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但有些人不知道的是,这首歌是怎样产生的?小小的一首歌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011979年,张瑜和郭凯敏主演的《庐山恋》轰动一时,那蜻蜓点水的一吻,让无数情窦初开的年轻人为之迷醉,但也引来了各种媒体的口诛笔伐。
34岁的词曲作家傅林创作的歌曲《小螺号》,使当时年仅十二、三岁的程琳从一个二胡演奏演员转变为一个歌手,却受到主流媒体的点名批评,认为这首歌是受了港台靡靡之音的不良影响。
1979年10月,43岁的画家袁运生在北京首都机场创作了大型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由于大胆画入了三个裸体沐浴的傣家少女,因而使这幅壁画饱受人们好奇和质疑的目光。
当年《大众电影》第五期的封底上只是刊登了一张接吻剧照,居然在社会上弄出了轩然大波。
而在文学界,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乔厂长上任记》,一方面荣获了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一方面却正在被当地媒体大加挞伐,天津作家蒋子龙的心情在赞扬和批判中有如坐过山车……
可以说,1979年和之后的几年中,保守与开放两种思想并存,先锋的创作与守旧的教条互不相容,文艺界和整个社会都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中前行。
而歌曲《乡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产生于1979年末。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有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电视导演,叫马靖华。
马靖华
他的作品往往是自己写脚本、自己导演、自己担任摄影师、自己撰写解说词并且自己担任片中插曲的歌词写作。他的纪录片突破了以往纪录片单纯描述景物或者单一线索平铺直叙的模式,突出了以人文色彩的和谐作为主轴线,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文化氛围,这样的风格在当时是很有新意的。
从1978年起,马靖华开始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拍摄长江源头和上游的风光。这次拍摄的素材,之后被编辑制作成两部电视风光片:《岷江行》和《三峡传说》。赵忠祥由于在片中担任解说,曾有一段时间随同导演马靖华一起在长江拍摄。
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记录了长江三峡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有关长江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等内容以及沿岸独特的民俗和神话传说。这部风光片由马靖华自编脚本,自己导演,自任摄影,自撰解说词,并担任片中插曲的歌词创作;由著名作曲家张丕基担任片中的配乐和插曲的作曲。
到了1979年12月份,电视片《三峡传说》基本制作完成,只差为片子配音乐和插曲。
按照拍片的计划和要求,在插曲《你好啊,峡江》之外,另一首插曲是女高音独唱歌曲。表达了长江在流到秭归,来到了“生长明妃尚有村”这个奇妙的地方,不免发出对我国一位奇绝女子王昭君的思念,从艺术角度上反映出王昭君在离开故乡、远去长安时对于乡土的依依恋情。在电视片中的画面上是一个古装美人,在山青树茂、水碧花红的峡江上广舒长袖,独抒胸怀。第二首插曲就是在这时配唱的一首歌。
张丕基
其实这首歌导演马靖华已经写好了歌词,作曲家张丕基也谱好了曲,这首歌叫《思乡曲》。歌词是这样的:
雁南飞,人北往,山中的小路多迷茫。
离别了可爱的村庄,抛下了童年的梦想。
何日才能再相见,生我养我的家乡。
一片思乡的情意,飘向那遥远的地方。
叶儿落,秋风凉,离乡的人儿心惆怅。
难分难离难上路,再把家乡望一望。
愿你山色春常在,河水清清花儿香。
愿你多情常托梦,别让亲人思断肠。
何日才能再相见,生我养我的家乡。
一片思乡的情意,飘向那遥远的地方。
对于风光电视片《三峡传说》中插曲的创作,马靖华曾在访谈节目中谈到,当时想创作出一首能在听众中广泛流传的歌曲。为此,在选择演唱者的时候,马靖华和张丕基都希望能找一个听众最喜欢的歌唱家来演唱。而在当时的歌唱界,听众最喜欢的歌手非李谷一莫属。
就这样,当时在中央乐团任独唱演员的李谷一接受了马靖华和张丕基的邀请,走进了为《三峡传说》配唱的录音室。
02李谷一,女, 1944年生于昆明,祖籍湖南长沙。
李谷一
1959年,15岁的李谷一就读于湖南省艺术学院舞蹈专修科,学习舞蹈。由于全国遭遇了1960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原定为三年的舞蹈课程,李谷一只学了两年,学校于1961年被迫下马。随即,17岁的李谷一被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选中,进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开始了她十多年的戏剧生涯。1964年,20岁的李谷一因主演首部花鼓戏电影《补锅》,使李谷一在戏曲界一举成名。
1967年,李谷一师从比她年长四岁的金铁霖教授,开始学习声乐,专攻民歌演唱,并先后得到声乐教育家沈湘、郭淑珍等名师的指导。
1974年,时年30岁的李谷一通过著名指挥家李德伦的审听后推荐,在中央乐团经历了前后三次的反复考试,最后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被中央乐团录取,成为中央乐团的独唱演员。
到了北京,进入中央乐团后,李谷一又向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渝(京剧电影《红灯记》中李铁梅的扮演者)、齐淑芳(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常宝的扮演者)、高玉倩(京剧电影《红灯记》中李奶奶及京剧电影《平原作战》中张大娘的扮演者)、李维康(京剧电影《平原作战》中小英的扮演者)等名家学习京剧的行腔、吐字和京剧唱段;而“在西洋方法上,有周小燕、黄友葵老师给我上过课。”李谷一回忆道。
不断地学习使李谷一的演唱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979年12月21日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室,李谷一开始为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录制插曲《思乡曲》。
这时,时针已指向午夜,录音室里灯火辉煌。刚刚录完《思乡曲》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单就个人的情趣来说,她喜欢这首歌,因为它容纳了丰富的声乐技巧,感情庄严,曲调高亢,为演唱者展开广阔的音域,适合她的胃口。但这首歌曲高和寡,演唱难度大,恐怕除专业演员外,一般人唱不了。所以她凭直觉感到,这首歌很难在群众中传唱。
尽管词作者马靖华、作曲张丕基、演唱者李谷一三个人都是业内翘楚,创作上也很尽心尽力,但导演马靖华听到歌曲《思乡曲》的小样之后,却感觉与电视片搭配的效果并不甚理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不希望这首插曲有那么多的声乐技巧,那么艺术化,只希望歌曲简单,朗朗上口,容易让群众跟着唱,即使不懂歌唱技巧,也可以轻松唱出来。所以配唱录制刚刚完毕,录音棚里就发生了激烈的争辩。
“这难道是歌唱离别故乡的感情吗?太激烈了。我需要的是轻柔的、自然的,就像说话一样。”马靖华说,并希望对歌曲进行修改。
而作曲家张丕基则埋怨歌词写得不顺溜,很难谱曲。此时他正患重感冒,并且已是五易其稿,“几乎没招了”。听到马靖华的话,一副毫不妥协的神情:“我情愿不要音乐,也决不修改!”
李谷一刚刚唱完这首歌,自认为这首歌除去她和某些专业演员,别人一般唱不了,这不能不算做是个遗憾,所以认为导演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李谷一向作曲家说:“老张,再写一个吧。这是我们第一次合作,我保证给你唱好。”
最后,大家经过连夜反复商讨,节目组采纳了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的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由编导马靖华改写歌词,作曲家张丕基重新谱曲。李谷一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是个音乐小组,有六个人,我们就说,能不能写一首区别于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样一种旧有的写作方法、歌唱方法,写一首琅琅上口的,群众一听就喜欢听,一听就能唱的歌曲。”
这时,指针已指向凌晨3点。于是,李谷一返回了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赶写歌词;张丕基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
辛苦的夜晚,短暂的宁静。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了一场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
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在酣沉的睡梦中,就有人来敲家门,是剧组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睁眼一看,7岁的小女儿把一张纸放在床前。他匆匆浏览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从《思乡曲》改成了《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头。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从此告别江南路,终生胡马依北风。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张丕基越看越有感觉,心里萌动着创作的冲动,“首先这歌名就好——《乡恋》;其次处理方法也好,用拟人的方法,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的依依恋情。” 张丕基靠在床头轻声地哼吟。他这次灵感来了,变得有些身不由己,好像被施了魔法似的,一反常态地从心中流淌出松弛的、平易的、低回的旋律。于是他飞身下床,来到办公室,曲子一挥而就,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谱好了这曲《乡恋》。
张丕基谱好曲子后,立刻交到导演马靖华的手上。马靖华惊异地说:“呵,这么快!”作曲家说:“词顺就谱得快。”两人相视而笑,昨夜的一场争论已经释然。
03至于创作的手法,张丕基说,他给《乡恋》谱曲的定位是要“洋”一点,用的是“探戈”曲式;而在配器时运用了当时国内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这下难坏了工作人员,因为这些乐器在曾经都是禁用的。工作人员最后从海政歌舞团的仓库里找来了架子鼓,还辗转找到当时唯一能演奏电吉他的国内第一位电吉他演奏大师陈志。
另一方面,他们当即派人前往中央乐团,把歌谱送到李谷一的手里。李谷一拿到新的歌谱,与《思乡曲》相比较,则完全是另一番情景、另一种境界了。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谷一说,“这首歌主要描写古时候的一个美人王昭君,离开自己的故乡秭归。她离开故乡几千里,不像现在我们一火车或者一飞机就到了。我拿着歌谱一看,马上情绪就进去了——我是从湖南到北京的,故乡的离别之情以及伤感什么的,这个都有。那时候(从湖南到北京)坐火车要坐28个小时,我不是慷慨激昂地雄赳赳气昂昂离开的,而是哭着离开湖南的。回想着故乡的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情,那种情感就融在歌里。所以《乡恋》这首歌我是用轻声的感觉来唱它,因为它带有情感。”
1979年12月23日晚,北京瑞雪纷飞。
位于复兴门外大街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室内,米黄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墙壁散射着柔和的灯光。李谷一站在房间的一角,穿着一件绛紫色的毛衣,身段轻盈,举止从容,而脸色略显疲惫。当弦乐器和电吉他奏出过门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人们担心的是,李谷一接到歌谱只有一天多的时间,毕竟太仓促了——她能够表达出导演和作曲家所期待的要求吗?
这时候,李谷一唱了:“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真挚、委婉,充满深情,平白如话;轻盈如行云流水,婉转似深情倾诉。导演所规定的情景,作曲家所描绘的意境,都被她表现得淋漓尽致,唱得比想象中的更好。那缠绵悱恻、不绝如缕的乡思,那低回凄婉、如泣如诉的离愁,感人肺腑,撼人心弦。没等曲终,她已是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