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新旧交替;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在国人越来越回归传统的今天,在这寒冷的冬季,我忽然想起了腊八节里喝上一碗腊八粥的温暖,那一种遥远的来自古老祖先的温暖。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很多,有一则是佛教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苦修多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打算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位牧友送他乳糜,释迦牟尼食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成道。
后来佛界每逢这一天便用各种香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届时还要集众诵经,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成道节”和“腊祭日”由于时间相同,逐渐融合在一起,就有了“腊八节”。
吃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比起佛教故事来,民间传说显得更加动人:古时候有个年轻人游手好闲,坐吃山空,妻子屡劝无用。到腊八日这天,家中断炊,他饥肠碌碌,搜遍所有的面袋、米缸、坛坛罐罐,煮了一顿腊八粥,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自此以后,每年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以教育子女表示纪念,这个民间故事生动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勤俭持家、反对好逸恶劳的愿望和传统。
小时候,到了腊八节,外婆就会煮一大锅黏稠美味的腊八粥。她从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转而改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
放学回去喝一碗,那种香甜的感觉是现今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人们无法体会也无暇体会的。我能从外婆银白的发丝和慈祥的笑容里感受到无边的爱和包容。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民间盛传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分送亲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享用。
腊八粥如果吃了几天还有剩的就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家中饲养的马、牛、羊、鸡、狗、猪也要喂上几勺粥,因为传说天庭要在腊日派管理六畜的牛魔王、弼马温及猪八戒等下凡,查访各家六畜的生活情况,这样做可以使六畜壮实多产。
有的地方还会在果树树干和花枝上涂一些粥,以祈求来年果实满枝。陕北有的地方吃腊八粥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内的果树上抹一些,然后用斧头或木棍敲打树干三下,口中唱道“管你结枣不结枣,年年打你三斧脑”“看你结杏不结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称之为祭树。
还有旧俗,学生家里要给先生敬送腊八粥,现在我故乡陕北山村里仍然保留着这习俗。腊月初八日早上,小学生上学时每人要端一碗腊八粥送给老师,这也是家长对老师辛苦了一年所表达的一点敬意。
民俗固然有趣,其实冬天里吃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不但可口,也能营养增寿。现代人吃惯了浓油赤酱的大鱼大肉,专家建议应该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杂粮,并认为多谷饮食是实现营养多样化的最好载体,腊八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Tips
腊八粥中经常采用的原料多为中国传统的药膳食品,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维生素E、B族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所以,不光腊八节,如果每周都能吃上三五顿腊八粥,那才够营养。
丰富的情感与营养,凝聚在一碗小小的腊八粥里,寒冷中的期待与渴望,结成—碗腊八粥的温暖,温暖着寒冷的冬日,消融了彼此间的隔阂与距离,腊八粥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