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1日,缅甸联邦政府在我国首都北京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中缅两国针对长久以来存在的领土问题进行了重新约定。
在《边界条约》中,缅甸将片马、古浪、岗房、班洪、班老地区划归我国,我国则放弃27000平方公里的江心坡领土主张。
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将这一片领土进行交换呢?这场交换我国究竟是赔是赚呢?
图 1 江心坡地区
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故土江心坡是地处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和缅甸的恩梅开江之间的一片盆地,它的北方和东方都是我国领土,南方与缅甸密支那地区相连,西方则与印度以及我国藏南地区接壤。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朱棣在云南地区设立了以当地土司为主的“三宣六慰”机构,其中孟养军民宣慰使中的里麻司,就是江心坡和片马地区的直接管理者。
图 2 永乐皇帝朱棣
明朝嘉靖年间,缅甸出了一个叫做莽瑞体的*,趁着明朝统治者无暇顾及缅甸的时候,不仅统一缅甸,建立东吁王朝,而且还屡屡向明朝的其他土司进攻。
莽瑞体死后,他的儿子莽应龙继承王位,先后占领孟养、孟拱等云南、泰国的城镇。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福建人陈用宾出任云南巡抚,对云南的边防建设进行了大力整顿。陈用宾仿效长城,建立了铜壁关、万仞关等八个被后人称为“明八关”的八座关隘,把继续扩张的东吁王朝抵挡在外的同时,也把一些原本应该隶属于明朝势力范围内的土司势力划在了关外。
图 3 三宣六慰
这些被划在关外的土司们无力与缅甸的力量抗争,被迫选择了服从。这一部分地区从此之后开始受到缅甸方面的政治、文化影响。
江心坡地区,就在这些臣服于缅甸王朝的土司之中。清兵入关之后,清廷为了追击逃往缅甸的南明势力,派吴三桂率领十万大军进军缅甸。
此时的缅甸王朝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不可一世的东吁王朝了,在吴三桂的铁骑围城威逼下,乖乖地交出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