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8 孙中山
民国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英国再次对江心坡动用武力。在再次遭到当地的强烈抵抗之后,英国人改变了招数:用舆论攻势来麻痹百姓。
英国人在当地散布谣言,说中国已经把江心坡地区抛弃,以后不会出兵增援、不会有官员部署。由于江心坡地区已经许多年没有得到中国方面的支持,江心坡的百姓遂相信了英国人的谣言。
尽管国民政府发现异样之后,对英国方面提出抗议,并再三声明江心坡属我国领土,然而英国并没有予以理会。民国政府只能在地图上注明江心坡地区范围和归属。
图 9 民国时期地图
1931年,国民政府派出外交官员尹明德到中缅边界,与英国共同对滇缅南段边界进行勘探调查,最终向民国政府建议以“户拱—巴特开山线”为边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国政府迟迟没有同意尹明德的建议。
1941年,英国人趁着中日交战的时机,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个“建议”:英国人通过滇缅公路给国民政府运送物资,同时对被日军破坏的滇缅铁路进行修复和维护。但英国人同时也
提出了一条从卡曼到阿猛的新边界。
为了赢得英国人的支援,民国政府选择了妥协,这就是被称为“1941年线”的新“边界”。这条边界的划分,无疑是将中国一片地区划给了英属缅甸。
图 10 清朝与英国签订条约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是现实却没有给他们机会。英国人并没有来得及在新边界上立起界桩,便被重新拖进了欧洲战场。
这条边界线并没有给国民政府带来实际的帮助,反而给中缅边界带来了三段地区的争议,江心坡等地区也在其中。
英国军队在缅甸与日本人作战的糟糕表现,让国民政府同样十分失望,认为英方没有履行相关约定。从1942年开始,国民政府重新认定了“户拱—巴特开山线”为中缅边界,并且在所有的中国地图上都按照这条边界标注。
图 11 民国外交部档案会议记录
然而,国民政府同样只是在地图上标注所属,实际上并没有派官员、机构、军队进驻,导致1948年缅甸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之后,江心坡地区成为缅甸克钦邦中的一个部分。
建国初期中缅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国家站在西方霸权国家一边,并不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时期的中缅关系极其微妙,既是邻邦,又处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夹缝之中,这时候的外交政策都是以中立为基础,谋求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时任缅甸总理的吴努,对当时的缅甸外交政策做出过这样的分析:“当先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条自己的、独立的、不与任何国家集团结盟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