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摆放着张荣贵从树上打下的核桃。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刘海荣说,他们一度绝望,最终,来自村里的帮助,给了他们新的希望。
更多的希望,出现在上镇村的老人和志愿者们眼前。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村子里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打牌。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上镇村,新的产业正在建设,而关于养老的探索与尝试,还在不断进行,乡邻互助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相结合。一种新的乡村养老模式,在未来,或许会让这个渐渐老去的村庄,重新变得生动而活泼,变得宜居而美丽。
蹲点日记
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是上镇村最热闹的时候。老人们走出自家的院子,在街边坐下,晒太阳、聊天、下棋,也有人扶着助步器,沿着街道慢慢踱步。太阳稍稍西斜,老人们各自回家,这个住着1000多人的村庄,就会变得格外安静。
在养老驿站里,老人扶着助步器慢慢踱步。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然而,在看似垂暮的乡村里,一些新的东西正在慢慢出现,湖畔的耕读园里,尽管被西风吹黄了树叶,但一个个供孩子们游玩的设施、四处散落的动物雕像、草地上遍布的脚印和车辙,仍留着热闹之后的余音。
湖畔的耕读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这里的老人们,和许多同样空心化、老龄化的村庄相比,也多了很多选择,他们可以在家里养老,而不用担心出现突发情况时无人知晓,他们也可以选择住进村里养老驿站。还有更多的老人,成为志愿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这些服务或许还不周到,甚至有时候,也不够持续,但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已然弥足珍贵。
这样的尝试告诉人们,过去数千年中,中国乡村自然形成的互助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有重要的价值。但同时,尝试的效果也在表明,邻里间的互助,必须和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公共服务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乡村变成健康、宜居的田园。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