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龙舟”便是当月热词,龙舟活动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竞渡。今年“扒龙舟”更是鼓震珠江、龙桨飞舞。
6月17日清晨5点多,一条载满村民期待的近40米长的“猛龙”,从广州黄埔港对岸的大吉沙岛码头出发,竞逐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传统龙舟600米直道竞速项目。
在广州,没有请外援、由本土村民组成的龙舟队,被称为“土炮”。今年竞赛规程显示,传统龙舟参赛运动员中,广州市户籍必须占70%,也就意味着各队可以请专业外援。黄埔街道龙舟队放弃了外援名额,包括后备队员,75人均来自黄埔区黄埔街道下沙社区的自然村——珠江村、新溪村、下沙村和大吉沙村,这是一支“土炮”龙舟队。
龙舟竞渡是一场意志力、毅力与团队协作力的综合比拼,诠释了敢为人先,拼搏进取、挑战自我的龙舟魂。
同村共舟,4条村75个人,集训两个月,扬桨赛一场。
“为自己街道争,输赢一齐担!”
6月16日,黄埔街道龙舟队在大吉沙岛前珠江水域上集训。
集结
开电动车坐渡轮
“准房东们”准时集合
6月17日,黄埔街道龙舟队的龙舟正沉睡在大吉沙岛码头边,静等参加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传统龙舟600米直道竞速。这天,这支“土炮”龙舟队要分两批赴赛区集结。
队员张志钊属于第一批,负责护送龙舟。
清晨5点,天未亮,住在下沙村的张志钊顾不上吃早餐便急忙出门,他喊上了专门开快艇的朋友。
夜色渐褪,东边渐亮,5点20分左右,这艘近40米长的“猛龙”渐醒,正“搭”着快艇赴赛区。
年近50岁的张志钊为保存体力,坐在龙舟上休息,朋友开快艇拉着龙舟,前往比赛集结地——中大北门广场到广州大桥的珠江河段。
第一批出发的下沙社区工作人员杨智超,这时已抵达中大北门广场附近海印公园备赛区内的十字重檐亭。
行驶50分钟,龙舟到了备赛区。张志钊清理了龙舟上的一些杂物和江水,与杨智超碰头。
珠江水连广州城。黄埔港前的珠江水域,将黄埔街道的珠江村、新溪村、下沙村与大吉沙村连接在一起。
6月16日,黄埔街道龙舟队在大吉沙岛前珠江水域上集训。
清晨6点,夜色已褪去,第二批队伍队员陆续醒来,赶到黄埔公园西横路边集合乘坐大巴赴备赛区。
住得最远的是大吉沙村队员们。王林飞6点就在码头等着同村队友,一起乘坐6点半的渡轮到乌涌码头上岸去集合。
乌涌码头处挂着一份通知:大吉沙岛已全面停止对外开放,只限本岛村民和工作人员出入。去年10月,广州黄埔区发展改革局通过关于大吉沙岛人居环境提升搬迁安置补偿项目建议书,搬迁岛上224栋房屋,建设周期至今年9月。
“最近有人来岛上做评估,”大吉沙村队友聚在一起偶尔会聊到,2020年袁隆平院士选址大吉沙岛,在这里建设千亩“隆平试验田”,此后这些年搭乘渡轮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很多。大吉沙岛不通车、没有桥,只能通过乌涌码头的渡轮进出,被誉为“广州的世外桃源”。
6月16日,黄埔街道龙舟队在大吉沙岛前珠江水域上集训。
近年来,黄埔街道下沙社区的自然村陆续拆迁,城市更新计划提上日程。2021年珠江村和新溪村启动拆除,珠江村村民们全部搬迁,新溪村则是部分村民签名搬迁。
“准房东”们为了准时到集合地,“我们大多数都是骑电动车过来会合的。”
参加比赛的11名新溪村村民目前基本都住在村里。6点20分,广友就从村里出发,路过已经签名旧改住户房子附近时,看见门窗已然被拆。同村队员、26岁的黄永彬骑电动车5分钟左右也顺利到了。
珠江村已基本拆空,队员们住在村外的不同地方。2001年出生的曾穗聪紧张到凌晨2点多才睡,一早便急忙骑着电动车来会合;而与他同村一起长大、生日只差1个月的蒲杰钊住得稍微远点,骑电动车要十几分钟。到达后,坐在后座的爸爸先下车,他们是这支龙舟队的三对“父子兵”之一。
“非常紧张,虽然我以前经常参加比赛,但这次有很多年轻新手,”下沙社区党委*、下沙联社董事长张曜三说道。只算珠江村,20多位参赛运动员中,“70后有10个,00后有8个。”
张曜三是领队之一,也是龙舟上鼓振士气的“鼓手”。6点45分,第二批队伍到齐。上大巴前,他做了这天第一次动员,“今日放开心态,扒出水平,将预赛当决赛,尽全力就可以了!”
不到7点半,张志钊看到队友都到了备赛区。这支“土炮”龙舟队集结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