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穗拿着01号船桨。
“(把它)作为一个村与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感情纽带,是相当重要的,”张伟潮说,组建这支“土炮”龙舟队,想让村民更加紧密团结。
“赢的意义不同,”刘尧森说,“其实很多队伍过年前就找我了,他们找我的时候已经是很晚了,但我是黄埔人,”当张伟潮邀请他做教练时,刘尧森马上答应了。
组建这支“土炮”龙舟队参赛并不容易,年轻队员多,50%左右的队员是首次参赛。为了冲击决赛达成目标,密集训练两个月,开始集训时间基本上是所有参赛队伍里最早的。
这支“土炮”龙舟队逆水出发。
距离10点半正式开赛还有差不多半个小时。
下沙村的陆浩楠是后备队员之一,他一直在岸边看着,心系队友。
“争取明年上龙舟比赛,”陆浩楠今年年仅18岁,是队伍里最年轻的队员,4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学扒龙舟。在得知自己做后备时,他说,“挺失望的,但在一起集训学到了很多,之后还要继续努力。”
从4月16日集训开始,陆浩楠就跟着队伍一起集训。龙舟比赛是个非常高强度的运动,两个月时间里,基本上除了刮风下雨,他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训练最长的一天有五六个小时,几乎每天都在训练。
傍晚时分,大湾区珠江口处,华南地区最大的沿海和远洋交通运输枢纽黄埔港前,一条荧光“猛龙”奋楫向前,龙鼓震破江面,潮涌珠江“黄金内湾”,从6月12日开始,这支“土炮”龙舟队就在这里进行最后一周的集训。
“1、2、3、4……”“加油!”活力充满珠江,“老黄埔”被激活。
黄埔港处于海丝城中心位置,属黄埔街道。广州海丝城是今年提出的一个新发展概念。从“老黄埔”到“海丝城”,从黄埔港集训地到广州大桥赛区,这条荧光“猛龙”集训两个月,只为这一场竞赛。
6月16日,黄埔街道龙舟队正在黄埔港前集训。
1994年出生的李子轩平时很少请假,公司就在黄埔区,为了准备这场比赛,他决定请假一周,“老板特别理解,没有阻止我。”
杨智超介绍,为了筛选出能力最强的龙舟健儿,他们进行了三轮(坐扒直线测试、跪扒100米测试以及配合度、动作标准度的综合评定)选拔,最终从135人中挑选出75人参赛。在锁定参赛名单后,还特意聘请专业的龙舟教练进行指导。
为了最后的冲刺,广友提前请了一周的年假,“想着尽全力去把训练学习的东西爆发出来。”
离开赛越来越近。
“为自己街道争,输赢一起担!”刘尧森为队员鼓劲。
李子轩紧张到手都麻痹了也不敢松懈;广友坐在龙鼓后右边第三排,与附近队友讨论战术、聊天放松心情。
“准备开波(开始)!”广友这时发现,自己的膝盖和手背似乎又多了伤疤。
10点28分,比赛即将开始。广州大桥前,珠江河段上,6条“猛龙”专注等待着出发的信号。
黄埔街道龙舟队的龙舟。
比赛
荧光“猛龙”腾飞
鼓手前后是“发动机”
“各就各位。”开始了。
10点半,备赛区,10名后备队员围坐在一起看着眼前的平板电脑和手机,显示着的是不同来源的现场直播画面,从不同角度看队友和战况。陆浩楠紧盯着直播画面,不自觉地紧握拳头。此时,手机铃声响了,没有人理会,近两分钟才被关掉。
珠江上,6条“猛龙”扬桨奋楫。
龙鼓处于整条龙舟的中央,鼓手前后区域的划手是龙舟的“发动机”,也是关键部位。在第3赛道,这条荧光“猛龙”的“发动机”部位,有一桨的动作慢了。
为什么少了“预备”?习惯了训练时提示“各就各位,预备”才开始的节奏,曾穗聪蒙了。他来不及多想,本能地拼尽全力调整动作。
零点几秒,不到1S的时间,在划第二桨时,与前方队友的桨同步。
“发动机”在这一刻“修好”了。后方动作要与前方保持一致,一侧动作不齐则易导致龙舟不稳,“发动机”部位对此影响尤甚。
这支“土炮”全力爆发,船桨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