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新城景色(9月2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鹭岛厦门,早在2015年就率先在自贸试验区推行“三证合一”改革,随后厦门经验推向全国,“三证合一”演进为涉及几十个部门的“多证合一”。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评估、98%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近三年新增商事主体年均增长达20%以上……今天的厦门,对标新加坡等国际营商环境一流城市,正以营商环境倒逼改革,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大步向前。
在持续开放中放眼世界,这是经济特区实现繁荣发展的关键——
2015年9月23日,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商用飞机制造厂。
正在美国访问的**深情回忆往事。
“30年前,我担任厦门市的常务副市长,分管厦门航空公司,参与了它的组建和它的初创阶段。初创阶段的厦门航空公司,连带厦门机场,都是利用国际贷款发展的,当时也就只有几架飞机……”
厦航的诞生,是中国民用航空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对厦门而言,它为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如今,厦航机队规模超过200架、总资产500多亿元,成为中国民航唯一连续33年盈利的航空公司,是飞向世界的厦门新名片。
“如今,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2017年9月3日,**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演讲,向全世界推介这座开放之城:“厦门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也是开放合作的门户,正所谓‘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开放,是经济特区与生俱来的气质,更是新时代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由路径。更高水平的开放,让新时代的经济特区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一艘中远海运集装箱货轮在两艘拖轮的辅助下,靠泊进海南洋浦小铲滩码头(9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就在国庆前夕,海南自贸港首条洲际航线——洋浦-南太平洋-澳大利亚航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开始从“近海”迈入“深蓝”时代。
受自贸港建设拉动,今年洋浦港外贸集装箱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5倍;前7个月海南新设外资企业288家,同比增长52.38%……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试验区,从先行示范区到海南自贸港,从粤港澳大湾区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正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在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同时,也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坚持不懈谋创新,这是经济特区发展动力不竭的源泉——
与深圳隔海相望,珠海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又一块热土。
珠海中心大厦和远处的澳门(9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在珠海格力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技术领先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整装待发。
“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18年10月,**考察格力电器时,勉励企业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这些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
一项项创新举措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也为深圳打造创新高地指明了方向。
创新,如今已是深圳市最夺目的光芒。数据印证这座创新之城的腾跃:
2012年,深圳GDP为1.3万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9万亿元;
2019年,深圳GDP达2.69万亿元,先后超过了新加坡、中国香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7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6万亿元。
站在更高起点上,向科技创新“无人区”进发,回答好一个个时代之问,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中之重”。
深圳市民中心广场(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对今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运用完善的社区防控体系、优良的硬件保障、创新的科技防控手段,深圳凭借社会治理优势形成的抗疫经验,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柳叶刀》杂志向全球推介的典型案例。
财政支出6成以上投向民生、率先实现全部河流消除黑臭、建成“千园之城”、到2022年计划增加学位21万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上,“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