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几乎每一部上新的剧集,官方都会出一个“追剧日历”,以提醒观众,剧集在一周的哪几天更新、每天更新几集。这原本是一个贴心的举动,有点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兴盛一时的广播电视报,承担收视指南的作用,让观众“有的放矢”,不至于浪费时间傻等更新或者一不小心错过更新。
《三千鸦*》的追剧日历局部。
只是,最近的追剧日历有些不一样了。它不仅仅是更新日期的提醒,同时也是剧情的预告,并且不只是预告即将播出的下一集,而是直接用关键词把全剧给“剧透”了。比如正在热播的《冰糖炖雪梨》,官方的追剧日历里,将男女主角情感递进的重要时间点都给标示出来了。该剧虽然才播出几集,但观众已经知道主人公在10-11集有初吻,第23-24集有烟花吻,第25-26集有胜利之吻,第32-33集有一个小误会,第40集是大团圆。如果说甜宠剧没啥悬念、剧透也无所谓,那么对于强调悬念的刑侦悬疑剧《重生》,追剧日历照样剧透。现在会员播至15集,但观众已经知道秦驰马上要恢复记忆了,21-25集大BOSS要现身了,结局还有一个惊天反转。
回想起去年《复仇者联盟4》上映时,漫威为了防止剧透煞费苦心、拼尽全力,连给演员假剧本这样的招数都使出来了。荷兰弟直接就被剥夺看剧本的权利,他不知道他在电影中是在和谁对打,面前只有一个明晃晃的网球与自己完成对战,剧本上的内容和实际拍摄的东西也不是完全相符的。不只是电影如此,《神探夏洛特》《行尸走肉》《权力的游戏》等剧,为了防止剧透,甚至故意演假戏给狗仔看。
怎么到了国内,追剧日历竟然主动“剧透”全集?真的只是“贴心”这么简单?它会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吗?
《冰糖炖雪梨》的追剧日历局部。
其一,剧透影响的大小与剧集的属性相关。相对而言,对于电影这类需要观众花钱花时间特地走进电影院的文化产品来说,剧透是比较致命的,因为一旦悬念解开,观众的好奇感就会下降。对于《神探夏洛克》这类带有悬疑属性的剧集亦然,悬疑就像是解谜,剧透是直接告诉观众谜底,便少了猜谜的乐趣。
其二,剧透的作用,与剧集的质量有关。如果是一部质感上乘的好剧,观众自然会有强烈的追剧动力,不需要任何剧透就能保持观众的黏性,甚至说,正是因为前方剧情的不可知,观众才能紧紧咬住hook(能够钩住用户的悬念、情节等)。未知就是魅力,剧透反倒显得讨人嫌。
但如果这是一部质量平平或者乏善可陈的剧集呢?
《九州天空城2》追剧日历局部。
应该看到的是,这是一个剧集严重过剩,但优质剧集严重匮乏的时代。一方面观众可以挑选的剧集很多,看都看不完,另一方面让观众有动力坚持下去的剧集很少,弃剧率居高不下。某视频网站数据显示,在第一集弃剧的用户中35%是发生在前7分钟内,与此同时40%的用户会在前三集弃剧。
“剧透”就成了平庸的剧集挽留观众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原本观众可能在前三集就弃剧了,看到官方剧透说第五集有吻戏,就勉为其难地坚持一下;如果实在不值得追,第十集两人还有一场吻戏,那也可以针对性地看一下……观众只要看个三五分钟,就能形成有效的点击量,就能进一步转化成剧集的热度和广告收益。
由此可见,有些官方剧透的“贴心”,本质上是对自身内容的“没信心”,只能依靠剧透的“放料”吸引观众。
说一千道一万,好的作品不必剧透,它的剧情本身就是最大的看点。不过,追剧日历适当的提醒,也并非不可接受,毕竟观众的耐心越来越稀缺,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就平庸的作品而言,煞费苦心的剧透,可能也无济于事;就算精心地提醒观众哪一集有“爆点”,观众也懒得关注或点开。因为平庸的剧集只值得一个待遇:弃剧。
□李愚(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