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坝上唯一学机械制造的大学生
这难不倒任仲元
他迅速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时正是农忙季节
一台播种机直接关系着林场的粮食收成
也是从那时候起
任仲元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让任仲元决定将一生献给塞罕坝的
是那场决定林场命运的“马蹄坑大会战”
林场前两年,造林的成活率并不高
任仲元每天在机器后面弯着腰、趴在地上
从早到晚仔细瞧
终于发现了问题症结——
进口的植苗机“水土不服”
任仲元根据塞罕坝高原丘陵的地形特点
改良了植苗机,并把栽歪的苗人工扶正
重新培土,逐一踩实
这一次,植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塞罕坝大规模造林从这时拉开帷幕
“看着这片稚嫩的绿色
我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这辈子就守在塞罕坝了!”
这一守,就是整整36年
“林二代”刘军、齐淑艳:每天听到最多的声音是风吹林海的声音
“塞罕坝人”常说
“望海楼”是林场的眼睛
用来望火情的“望海楼”原意是望火
由于森林忌火
在楼上远望仿若一片林海
遂改名“望海楼”
作为塞罕坝机械林场亮兵台“望海楼”的瞭望员
刘军和齐淑艳夫妇
一望就望了13年
2006年起
夫妻俩就一直
严格按照“不间断瞭望、每15分钟汇报”的要求
重复着每一天
齐淑艳补充道,进入重点防火期
一天要瞭望96次
早些年,望海楼的条件十分艰苦
一座简易的红砖房
不通电、不通水,取暖靠烧火
刘军说
“夜晚,山上除了风声和野兽的叫声
剩下就是两个人的呼吸声
静得令人害怕”
但对刘军而言
这片林子是他的孩子,也是岁月的见证
陆建是一名80后扑火员
是标准的“林三代”
陆建(右)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刚成立时
陆建的祖父就来到了这里
是第一代务林人
后来,陆建的父亲陆爱国
也成为了一名瞭望员
前几年陆建的祖父去世
遵照其遗愿
祖父的遗体葬在了塞罕坝
因为塞罕坝机械林场
每年都会招聘10名大学生“新人”
陆爱国便说服儿子陆建回到了林场
成为一名救火队员
陆建说
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片林子里
塞罕坝对于自己是故乡般的存在
他还说
守护好这片林子
就是守护好祖辈和父辈的心愿
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家
从最开始西北大漠的草方格
到如今遍布中国大地的绿意
中国人在种树这件事上
低调又努力
但防风治沙的战役尚未结束
这件事,与你我都有关!
不只在今天!
所以,让我们继续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