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妈妈独自带着三岁的女儿去附近超市逛一逛,但是女儿不愿意坐儿童推车,她想自己走路去。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停下脚步,一屁股坐在了台阶上。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如何处理?
妈妈手上提了很多东西,这个时候她只想快点回家,尽快把手上的东西都送回去,然后坐下来休息。但是显然,这样是不行的,因为女儿已经累了。于是妈妈只好停下来,放下手中的东西,陪着女儿坐在台阶上。女儿正在观察一只蚂蚁,看它沿着人行道上的裂缝爬行,一会儿消失在裂缝中,一会又冒出来。
这时一位老人走过来,微笑着问:“她赢了吗?”。妈妈微笑着回答:“我们在观察一只蚂蚁”。后来,老人走了,蚂蚁也走了,母女俩站起来,继续上路了。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突然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否有输赢的定义呢?
每天我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我都觉得我们之间像是一场战争。孩子抗拒完成作业,而我就用各种作业和试卷在进攻他,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很不愉快。
其实我和孩子应该是站在同一边的,我们都希望获得满足,而不是感到失落。孩子希望顺利地完成作业,然后有更多时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我也希望孩子能通过完成作业掌握好知识,他尽快完成了作业,我也有时间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但是现实却不如人意,我们两个站到了对立面。
于是,我改变了辅导作业的方法,每次做作业前,我会要求他先把今天学的课文或者生字都读一遍,然后告诉他,我们现在用30分钟时间来完成作业,之后都是你的自由时间,你可以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在这之前,我会把作业都列举出来,告诉他大概需要的时间。
如果其中一项超过了时间,我会告诉他,这个点是对你来说是难点,你是希望继续,还是按照之前的规划时间走?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同时,我也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的方式,孩子自己也可以慢慢接受,针对难点和重点我会在后面的学习中再次帮助他加强。这样他对于做作业这项事情没有之前那么抗拒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逐步得到缓和。
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都是说不该让孩子“为所欲为”。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行为去找到背后的感受,并发挥我们的同理心,并且帮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这样有利于亲子沟通,也利于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
大多数家长在谈到孩子使性子这个问题很头疼,觉得如果顺从孩子的意思,那么家长在孩子面前就没有威信可言,以后更难管教,但是如果放纵孩子使性子,那孩子以后就会永远乱发脾气。所以,家长觉得在这场“输赢游戏”里面,一定要坚持非赢不可,但是这里面根本就没有赢家。
如果这种游戏最后就会演变为一种亲子常态,对亲子关系的发展有害。这种游戏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每次都输掉,会让孩子恼羞成怒,这种愤怒终会向内转变,导致抑郁,或者向外转变,导致反社会行为。
作为父母需要如何帮助孩子呢?孩子的教育上,其实没有所谓的输赢游戏,也没有所谓的赢者。我们不需要想太长远,只要关注当下就行。因孩子制定适合孩子的实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