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的情景场面 :
我对你这么好,什么都会顺着你,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却换来你的无情和冷漠?
我什么事情都会优先去考虑你,你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呢?
为什么在感情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两种人格类型。
一种是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表现为总是会下意识控制不住想要去讨好别人,当自身需求与别人的需求起冲突的时候,你优先去考虑别人的需求,照顾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哪怕是委曲求全牺牲自己的利益你还是会去讨好。这种人格的形成原因与原生家庭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当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不好时,父母会习惯性采取指责、批判和否定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久而久之,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去通过讨好的方式才能获得父母的赞美和肯定,孩子会特别渴望自己是被父母所需要的,他们的思维逻辑是"要是我不被你们需要,那我是不被你们重视和认可的",成年之后的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会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们害怕自己让别人生气,同时父母经常吵架动不动拿孩子说事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不幸福的原罪和根源,这也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别人爱的。
第二种是指责型人格,这种人格表现为当对方不按照你的想法说话做事时,你会觉得很不满意觉得对方不够重视你,于是你总是会用指责和批判的方式去攻击对方,这样做才会让你有安全感。这种人格的成因同样也与原生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在小时候经常会被父母教育"你要这样去做才是对的、你要听话你要自觉、你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等等,这样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将事情做对做好了自己才会是被父母爱的,所以成年之后的他们绝不允许自己犯错,要求自己一定要去做对的事情。
我认为,讨好型人格和指责型人格在不同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讨好型人格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指责型人格,指责型人格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成讨好型人格。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列举出一个通俗易懂的现实情况,众所周知,当一个人忍不住想要去讨好对方的时候,说明这个人是希望自己在对方身上的投资付出可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回报,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对方,同时也期望对方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如果一旦对方的态度和方式让自己产生失落感的时候,那么此时的他们马上心生怨恨和不满,从而变成指责型人格。但是当对方展示出来的样子和自己内心期望的一致时,此时他们心中的愤怒也会慢慢消失,从而变成讨好型人格。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
(1)改变内在的声音。讨好的本质就是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当一个人害怕与人冲突时,内在的声音通常是:“我最好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万一他们不高兴生气怎么办?”这种自我暗示会让人越来越软弱,越来越顺从。要想改变,我们可以把这种消极的内在声音改换成积极的暗示:“我要是不说出来,怎么知道对方同意不同意呢?也许结果没有我想的那么糟,我可以去试一试。” 当你改变了内心的逻辑,再在现实生活中去验证时,通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2)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你对待一个人越来越好,当对方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让你感到满意时,你要明白的是,你产生了一种潜意识 :这个人已经是我的伴侣了,他应该好好对待我,他应该也要像我对他那样对我才是啊!因为你所期望的样子与他现实中展现出来的不一样,所以内心才会深深产生这种落差感从而心生不满与怨恨,因此要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3)学会换位思考。当对方表现的让你不满意和失望时,你千万不要去指责和否定他,而是要学会切换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以全新的眼光观点重新去解读同一件事,比如,你可以询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我的言行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呢?可能对方让你感到不满意跟你对他的好没有关系,也许在你们关系变差之前是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呢?还有可能是你心生怨气跟当下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联系呢?
(4)提升个人价值魅力。这两种人格的成因都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好好爱,自我价值感特别低,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做自己感兴趣和适合的事情,这样才会感受到价值感和成就感,找准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慢慢发生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给自己正面积极的赞美和鼓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长久下去幸福感会越来越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