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派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荒僻沉寂景象。只要不是风沙天,抬头就是蓝天白云。
工业新城崛起
坐落在大西北大河大漠大山之中的这里虽有相对独立的地貌特征但无独立的行政区划,原始到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地名。在政务院总理和地质部长的办公桌上有一份文件叫桌子山地区;在绥远省的文件中称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第三区;当地牧民又称作“稀里俄博”的地方,然而随着一支地质队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里发现了富集的煤炭、石灰石、铁、铅、锌等资源;绘就了钢铁、煤炭和化工的主导产业的工业新城的发展宏伟蓝图;拟建的包兰铁路两过黄河,拐了一个倒“几”字弯,通达这里;荒原上勾勒出了火车站和未来的城市中心的坐标;绥西工业区工矿城市布局、交通主干线等方面建设初步有了指导意见;对未来城市建设布局及防洪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桌子山——卡布其地质勘探中形成了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理论,在地质界引起轰动反响,进而运用这一科学理论为模板,类比推断,相继在松辽平原的大庆、新疆的塔里木发现了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与桌子山岩画对话解读“天书”、拍下了建国初期原始的照片;年轻的地质学家在拉僧庙大殿下远眺夕阳西下的黄河、大漠,豪情万丈,意气风发,挥笔写下了《拉僧庙赋》沧海变桑田,我国著名区域、油气地质学家关士聪院士以及由他率领的地质部地质队的到来,沉寂的群山开始沸腾,这里的历史开始改写,开始书写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崛起在西部亘古荒原上的华美篇章。
提交7篇报告
1953~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根据“一五”计划,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钢铁作为大工业的基础。我国将兴建武汉和包头两个新的钢铁基地。对包钢所需的铁矿,1927年7月,地质学家丁道衡带领他的团队首次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体。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白云鄂博地质调查队(241地质队),对白云鄂博展开大规模地质普查。提交了大型的地质勘探报告,保证了建厂的条件。那么满足包头钢铁基地炼钢所需的焦煤资源以及石灰岩等辅助原料在哪里呢?为解决工业建设“等米下锅”之急,*总理将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旋即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年轻的地质专家、地质部地质工程师关士聪。
1954年盛夏,由关士聪任地质队队长兼主任工程师的地质部桌子山地质队(205地质队)正式成立了。他率领地质人员从北京乘火车出发到达包头市,与担任保卫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会合后乘卡车沿绥宁公路经过3天到达老磴口。在磴口将物资运送到巴彦木仁后,地质队由碱柜渡过黄河,骑骆驼来到卡布其附近安营扎寨,帐篷和简陋的地窨子便是他们的临时用房,历时两年对桌子山地区进行了地质普查勘探。作为单位的行政和技术一把手,他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为数不多的技术人员走遍了地区的每座山谷。
1955年4月初,桌子山煤田详查的野外工作全部结束,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其他地质人员都撤回到张家口基地。大家继续整理资料和分别计算煤炭储量,提交的报告则由关士聪主笔,经正式评审后向地质部提交了7篇报告。报告为乌海市煤都的建立和桌子山煤田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关士聪也被乌海市首届科学大会誉为“乌海市的奠基人”。
蓝图变成现实
往事并不如烟,一位院士奠定了一座城的崛起。随着包钢的建设、包兰铁路的通车、万人上山大会战、乌达海勃湾两市合并、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今天的乌海已崛起为共和国版图上一座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和沿黄经济带的区域中心城市。有蒙、汉、回、满等40个民族55万人口,被誉为黄河明珠、乌金之海、书法之城、葡萄之乡。关士聪院士6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谋划的一切均已由蓝图变成了现实。
2018年是关士聪院士诞辰100周年。60多年艰苦的地质野外勘探生涯练就了他乐观豪放、平易近人的性格。他曾在桌子山、岗德尔山顶上豪饮,以抵御大西北的严寒。他四处奔波,浪迹山野,发表的论著和报告达400万字,他的“实践第一,野外第一”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的座右铭!也融入到乌海这座崛起的城市的精神基因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