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德国墨卡托基金会邀请,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组织,中国基金会秘书长代表一行9人,于2018年6月24日-7月1日对德国和比利时的基金会、公益组织、社会企业进行了深度考察。我们将陆续为大家分享此次访欧团成员的观察报告,文章代表作者个人感触、思考,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及基金会论坛的立场。
朱秋霞,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我能确保正直,却不能保证没有偏见。——歌德
一、跳出概念的囚笼此次考察,在德国拜访了6家基金会,一家是社区基金会(柏林公民基金会),一家类似于协会的基金会(关税同盟基金会),其他四家都是家族或企业基金会。
到德国第一天,主办方邀请了德国波鸿大学林靖博士,带领访欧团一路游览议会大厦、柏林新博物馆等,一边讲解基金会(德语Stiftung)在德国法律社会环境下的内涵与外延,颇有亚里士多德“逍遥派”风韵。
林靖博士带领访欧团游览
基金会(Stiftung)在德国深度参与公共事业中,掌管和运作着庞大的社会资产,对社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从概念出发,德国基金会类似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这一点不同于中国和美国的狭义定义,但又更开放和灵活。
基金会(Stiftung)在德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有限公司方式,也可以是协会方式,可以是公益的基金会形式,等等,但,是不是具有公益性或者是否为非营利性组织,必须由政府税务部门进行“认定”,因为涉及到税收优惠待遇。有一些基金会并不进行公益性认定,就是为家族服务,若从中国基金会范畴来看就不属于“基金会”,但在德国是适用的。
除了以上提到的基金会为民法基金会外,德国还有比较特殊的公法基金会,主要由政府进行拨款,但各自独立运作,政府并不干预。
歌德曾说过,智者和愚人都没有害,最危险的倒是智愚参半。
此次欧洲之行,上一期访欧团成员、敦和基金会孙春苗副秘书长在行前培训上提醒我们要保持“空杯心态”,这个友情提示非常中肯。考察第一天整个团都被中德不同法律概念缠绕其中,考察第一天晚上经过与林靖博士深度座谈会后,团员们才释然,不再用中国概念来生搬硬套,此后的考察重点放在不同机构特色与内部治理运营。
二、德国基金会的“偶数决策”大众基金会的理事数量是14人,博世基金会和墨卡托基金会分别拥有4位CEO(令人不禁想起了持续五百多年的德国选帝侯传统……)。我们对偶数情况下如何决策比较好奇,事实上,偶数似乎并不影响正常运营,看来团队内部互相熟悉且团结,想象中的决策难题并未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