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陋巷吹箫)
学习粤语和学一门外语一样,得有语言环境,多听多说,不要怕说错。粤剧团里的同事大多都会粤语,我每天硬着头皮向他们学习、请教,听他们说话时的音,观察他们嘴巴怎么动,嘴形是怎样的。
不到三个月,我就能用粤语和他们简单交流。也让我明白,学习要胆大心细脸皮厚,讲多错多,学的东西也会多。
唱一曲戏,大概要半小时,我们一天要坐8个小时,要一直吹,吹个不停,时间长了肚子也会疼。很多人吹久了都不干了。
一开始,剧团的效益也不好,工资都开不出,但我觉得跟着剧团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也包吃住,就坚持了下来。
过了大半年左右,剧团给我开了500元工资,那是我的第一份工资,全部邮寄给了妈妈。
当时妈妈一个人在家,我又在外漂泊,爸爸生病过世我都不知道。家里没电话,亲人打电话给我,也找不到人。没有见到爸爸最后一面,成了我人生的一大遗憾。
(我和妻子的双人演奏)
看着一穷二白的家,我很纠结,要不要改行,但刚在粤剧团稳定下来,我又不舍得放弃,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坚持。
之后,粤剧团的演出越来越多,我也跟着剧团到深圳、广州、湛江等地演出。在奔波忙碌的日子里,有幸结识了一些笛箫乐师和有名的笛箫制作者,也被洞箫这门低调且底蕴深厚的乐器所吸引。
我喜欢听箫的声音,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声音。一个人静静吹箫的时候,箫声会慢慢倾吐你的心事,诉说着内心的故事。一个人闯江湖不容易,很多时候需要靠箫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学箫到制箫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刚开始吹箫时,买回来的箫,大多音准有问题。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箫,就要慢慢研究怎么调准音。这时候,我就希望自己能制作洞箫。
一支品质上佳的洞箫,不但需要优质的竹材和严苛的工艺,也需要制作者精湛的技术和审美眼光。
(我在烤竹)
制作洞箫的材料分为紫竹、桂竹、虎皮斑、梅菉湘妃等。在选材方面,竹子的年份、密度、外观和厚度都有讲究。我的选材主要来自老家永州的斑竹和福建产的桂竹。
好的竹材大多五年为宜,生长在贫瘠且气温较低的山区,这里的竹子密度高,且坚硬厚实,发声铮然有金属之音,有利于共鸣。
竹子本身的美感是最重要的一点。竹节的间距,尾端自然弯曲的弧度,竹根部位的保留等,都要因形就势。
此外,竹子的薄厚也会影响音色。太厚会导致音色反应迟钝,有杂音,太薄会导致音色漂浮。竹子采下来后,要在阴凉通风处放2-3年,等水分完全蒸发,干透后才能拿来制箫。
选好竹子只是第一步,洞箫的制作至少要经过11个步骤才能完成,包括:烤竹、撬竹、通节、钻孔、开口吹、修挖指孔、调音、上漆等。
(我在较直竹子)
每一环节都很严苛,十分考验耐心。比如烤竹时,烤的时候,目与目要一致,节与节也要一致,烤出来的竹子才能很直。然后通节,打磨,根据竹子的粗细、长短定孔位。
最关键的环节是打磨内径的调音,调音是制作箫里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决定了制箫的制作水准。
为了把音调准,刚开始我摸索着用手机上的调音软件,然后利用这些年在剧团戏曲的熏陶,反复练习,终于学会了怎样将洞箫的音准、演奏性能调校到最佳状态。
后来,我喜欢把自己吹奏的曲子录下来,制作成短视频,然后上传到网上和网友们分享。
2000年时,我上传了一首吹奏的《女儿情》,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很多人看了我的视频后也开始学箫。
但是,很多学箫的网友并不知道怎么选箫,也不知道到哪里能买着好箫。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自己手工制箫,这样不仅可以制作出适合自己的箫,也能帮到很多学箫爱好者选到称意的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