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评剧的戏迷朋友,有不少人在网上表达了对评剧演员曾昭娟老师和崔连润老师的不满意,他们表示,崔连润在唱腔上的问题是“颤”,曾昭娟唱腔的问题是“挤”。
戏迷网友指出,崔连润老师似乎是西洋歌剧的唱法,发音位置靠后,这样的唱,诚然唱高音容易,并且不累,但是缺乏真实感、缺乏美感。比如她唱的《白蛇传》:“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因为过分追求高腔,听起来就是“小青梅。。。”,把字都唱倒了。
至于曾昭娟老师,最大的问题就是听不清唱词。发音更是有问题,声音干脆低不下来,她唱的喜悦、柔媚的地方根本就不行,非常难听。比如《寄印》里有一段和侯文甫深夜对唱的段子,感觉她非常吃力,唱得也难听。
网友表示,她们两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美”的缺失。一味地追求高腔、发音位置,丢掉了中国戏曲最为根本的“美感”,所谓舍本求末。
更有网友指出,曾昭娟是学花淑兰老师花派的,但是,花派不等于颤音,只不过是曾昭娟没有学到花淑兰老师的精髓,唱起来颤音太重,花淑兰老师的颤音并不明显!
老戏迷举例说:评剧电影《赵锦堂》,曾昭娟虽然你有一条好嗓子,怎么能把评剧唱那样,整个卷着舌头唱,若不看字幕,都听不清你唱啥?这是怎么了?看看你20年前和郑桂芳合唱的《戴诺》,那时的声音多好听,怎么现在退步了呢、咬字何必那么狠呢?
还有老观众说,以前她和花淑兰大师同台演唱的《黛诺》以及《谢瑶环》,虽然那时她的声音也缺少花大师的柔美及韵味,但是那时还是能接受的。后来看过她这几年的唱,认为她唱得比之前差劲多了,一点也不像评剧了,几乎快没花派的元素了!
作为一个演员,不要说艺术家,也应该适合各类角色,能够表现各类人物情绪才好。评剧,肯定不是大喊大叫、大哭大闹。任何戏剧都是以“美”为根本,如果连这一点都丢掉了,确实是让人遗憾。
曾昭娟老师年轻时的《半把剪刀》、《牧羊圈》、《卖妙郎》等戏真的很好,在观众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棒!但是现在的唱,听着就好像是憋出来的,挤出来的声音,实在难听,歌不歌戏不戏的,就是张扬自己的嗓子高,口型也特难看。
天津的老戏迷们评价,天津的评剧,从鲜灵霞以后天津再无评剧。当年的鮮灵霞,王鸿瑞那才叫评剧。现在评剧搞得四不像。曾昭娟学花淑兰,差得太远了。当年花淑兰唱茶瓶计百听不厌。六岁红也唱茶瓶计,和花淑兰真有着一拼。
更有网友直言不讳地说:曾昭娟老师和崔连润老师,这两位“艺术家“纯粹把评剧给糟践了!糟践得一塌糊涂!遗憾的是,咋就没人管呢?
其实,戏迷、观众、网友也是爱之深恨之切,在戏迷眼里,几度梅花,并不重要,真不如提起某一个演员,就会想起好多脍炙人口的名段,那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