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相爱容易相处难,二萧渐渐有了罅隙,电影中有胡风这样的文化名人出现,他很欣赏萧红,当着萧军的面说萧红比你有文学天赋,你是靠勤奋,萧红有天分。对此萧军很不以为然,我想是男子汉的自尊心在作祟吧?
萧红的创作进入喷涌期,她写了《生死场》成名作,《呼兰河传》代表作,作品合集《跋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小诗《春曲》,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长篇小说《马伯乐》没写完。
一个病弱的小女子从1933年—1942年短短9年写的书一个手指数不过来,这是多了不起的文学成就。
她在文坛上引起了小震动,鲁迅先生邀请二萧赴沪。影片撷取了几个他们深夜在先生家做客相谈甚欢的场景。
鲁迅(王志文饰)还不错,那眼角下压得单眼皮,浓黑的“鲁迅”式胡须,说话文学巨匠特有的风骨,栩栩如生。
有一二个镜头,萧红独坐鲁迅身畔,在院中孑然的背影, 暗示他与萧军已经失和。是的,为了挽救他们的关系,萧红决定去日本调整一段时间,鲁迅亲自为萧红践行,没有提一个字“萧军”,我们懂了。
在日本萧红给萧军写信“军,窗上洒着白月的时候,我愿意关着灯沉默下来,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这个如水的女人,这个深陷爱情深坑的女人,她还爱着萧军,念念不忘深情凝望。可是萧军已经“出轨了”他和先期日本回国的某君暗通款曲,暗结珠胎。晚年的萧军承认自己有过“不忠实”;而萧红从来没有过“不忠”。
在当时这对萧红是多么沉重的打击。1941年底,在香港玛丽医院,萧红噙着泪跟骆宾基说,我依然敬重她,在日本她帮过我,我不记恨她。噢,我也陪着萧红哭,委屈、苦涩、无助,伤心…
这个孤独的寂寞的女人。
三
还是二萧刚刚在一起的时候,萧红就问萧军“爱的哲学”,萧军满不在乎地说“谈什么哲学,爱便爱,不爱便丢开。”萧红没有回应,她心里应该是不认同的。
萧红从小缺乏父爱,和萧军走到一起后,一方面把他当作志同道合的文学挚友,一方面是可以依靠的父亲、兄弟、爱人。
她天生敏感内敛,正如丁玲口中的”这位女作家很特别,说话自然率真,却少于世故,耽于幻想,软弱稚嫩,她那神经质的笑声。”
当从延安来的丁玲向她展示苏区的壮阔生活和自己内心涌动的革命热情时,萧红无动于衷。她认为人世间有各式各样的人,小说也应该是各式各样的。
丁玲动情地说“过去的丁玲死去了,我的身体里有两种力量在撕扯,一个是作家的血脉在喷涌,一个是战士的激情在滚动”完全不是那时候写《莎菲女士日记》时候的我了。
在西安的某个晚上萧红和聂绀弩一起吃饭,萧红坦白地说自己和丁玲不是一类人,我就想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好好写我的小说,写我想写的人和事。
因此就有了头一天二萧的争执,萧军要留在临汾打游击,萧红选择去西安。
当火车徐徐开动时,泪水溢满了萧红的眼眶,这一次他们是第二次分开,他们的关系岌岌可危。因为萧军说了,以后我们还会见面,若还能在一起就在一起,不能在一起就永远地分开。两个人互不相让,又相互牵挂。真是一团乱麻扯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