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一定为真,人性比你想象中更复杂。
苏大强,何许人也?
继容嬷嬷和尔晴之后,最令人讨厌之角色。
年轻时候找不到老婆,在老妈的安排下,利用自己的城市户口,娶了一个农村姑娘。
婚后,被老婆指着鼻子骂:你就是个窝囊废,不配成家、不配当爹。
在60岁之前,唯老婆命是从,活成了哈巴狗。
终于,在老婆死后,苏大强无人管束,开始全面作妖:
跟大儿子耍赖要跟去美国,拿着账本说全世界都欠他的;
投资理财砸进去几万块,因为贪食和过度享受,两次进医院;
一个人要买舒服的大三居,还要贴心保姆的陪伴,简直就是巨婴本婴。
但也就是这么一个人,在知道自己时日不久之后,立下的遗嘱却有点扎心:
把情和理都给了多年受委屈的明玉,把钱都给了生存不易的明成,把具有纪念意义的钢笔送给了明哲。
很多人说这老头子坏了一辈子,到最后想洗白,分财产还偏心,心机太深。
公平吗?并不,但是为人父母的,一定能理解。
在面对生死的时候,父母最担心的,就是混的最差的孩子,往后日子怎么过。
苏大强算个好人吗?不一定。
因为人性的复杂,完全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分辨。
做了好事的不一定是好人,做了坏事的,也未必没有苦衷。
我想先讲两个故事:
2000多年前,孔子带弟子们周游列国,忍饥受饿。
大弟子颜回走了好久才讨了一点饭,回来想煮给老师吃。
孔子当时正在熟睡,突然翻了个身,看到颜回正抓着一把米往嘴里塞。
按道理说,这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敬,但是孔子没有立即斥责他,而是旁敲侧击地问。
真相是:刚才有些草灰落到了米饭里,颜回觉得丢了可惜,就自己吃掉了落灰的那部分。
第二个故事是:
丹麦著名医学家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看中了哈里。
但研究很枯燥,他担心哈里能不能坚持下去,于是他的助理提议:
找个人提出高薪聘请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
芬森拒绝了助理的建议:“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俯瞰别人,也别去考验人性。哈里出身于贫民窟,怎么会不渴望金钱,他又不是圣人。”
后来,哈里还是成了芬森的弟子,也不负众望地成了著名的医学家。
多年后,当哈里听闻这件未发生的考验之事,老泪纵横:
“如果老师当年这样来考验我,我一定会掉入那个陷阱中。
当时我的母亲患病需要钱治疗,弟弟妹妹也要上学……如果那样,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了。”
讲这两个故事,我想表达的是:
一件事的好坏,并不能代表人性的好坏,眼见的不一定为实,人性比你想象中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