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海先生在天台山石梁
在当代中国出版界,尤其是在文史类专业出版社,有不少集作家(诗人)、学者于一身的编辑,他们才华横溢,个性鲜明,不仅本职工作做得出色,策划编辑出版了许多好书;而且能够在繁杂的编辑工作之余从事创作和研究,著作等身。我工作所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有这样的前辈,如何满子先生(1919-2009)。以我有限的见闻,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审林东海先生(1937-2020)也称得上是这样一位前辈。
林东海先生,福建南安人。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从刘大杰教授读研究生,习研中古文学史。196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工作。1972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曾任总编辑助理、古典文学编辑部(后来称“古籍文学编辑室”)主任。与他熟识的人,无不赞叹他的才气和豪气。先说林先生的才气。他学养深厚、文思敏捷,著述繁富且精品迭出。从1981年出版处女作《诗法举隅》后,40年间出版有《古诗哲理》《诗人李白》(日文版)、《太白游踪探胜》《江河行——揽胜诗草》《师友风谊》《清风吟萃》等著作,以及《李白诗选》《唐人律诗精华》《南社诗选》(与宋红合作)等作品选注20余种,发表其他诗文200余篇,尚有《李白游踪考察记》(初稿60余万字)待刊。
成于枕上、赋于舟车,诗书俱佳
以作诗而论。他的旧体诗自选集《清风吟萃》所收380余首,是从现存的1000余首诗中选录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为编撰中日合作出版的《诗人李白》,花了一年多时间实地考察李白游踪,涉及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河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和天津等13个省市,途中吟成260余首诗,有时一天作诗三四首,“收拾风物,尽入诗囊”(朱东润评语)。他从中选录160余首成《江河行——揽胜诗草》一书。这些成于枕上、赋于舟车的诗作,正见出林东海的捷才。复旦大学陈允吉教授评曰:“蹑踪太白,考赜遗存,涉类稽疑,牵缘结韵。坐啸楼头,念孤云问其何去;踏歌潭岸,眷红雨邀其复来。察量实地,辟探汲之途径;印证原篇,甄文明之载体。至于摩石梁,写庐阜,图剡溪,状秋浦,造其境而江山助,虚其膺而景象垂。又岂止曲昭形貌,齐挈精审而乃已;又足称方轨前修,仪型继进者也。”(《清风吟萃序》)陈允吉还称其诗“乃学人诗也,故思理邈绵;亦才士诗也,故慧锋颖脱”。
以著作而论。《诗法举隅》是他据本科毕业论文《古典诗歌艺术技法试论》扩展而成,约十万言。所举诗法有以少总多、以小见大、超越时空、夸不失真、化虚为实、以幻写真、正反对比、反入正出、众宾拱主、宛转曲达、巧比妙喻、视听通感、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乐景写哀、兴法起结等。他的老师朱东润序评曰:“东海所举的诗法,既详且尽,其实不是一隅了。”是书深入浅出,得诗法之精髓,出版后风靡一时。作为一个青年学子的毕业论文,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是很不错了,足见青年林东海之好学深思、出手不凡。
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后,林东海更是一展才华,大显身手。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集结了一批合作家(诗人)、学者于一身的编辑,古籍文学编辑部就有聂绀弩、陈迩冬、周汝昌等名家。林东海由于学养深厚,又能书善诗,为同事所称赞,为作者所尊重,策划组稿都很有成就,很快就脱颖而出。如选编《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与俞平伯、启功等有翰墨往来,约朱东润《杜甫叙论》书稿,责编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余冠英主编《唐诗选》等。他的《师友风谊》一书就记录了他与前辈师长包括老师、同事和作者28人的交往经过,故是书副标题为“文林廿八宿”。河南社科院葛景春有诗赞曰:“遍走三千谪仙路,活勾廿八大师魂。唐碑晋帖龙蛇字,麟角凤毛奇秀文。”(《读文林廿八宿师友风谊赠林东海先生》)
林东海诗书俱佳。启功先生昔年曾集句为联书赠林东海:“思误书更是一适,分才艺足了十人。”其书法出于王羲之,早年有王字风神而更为瘦劲,晚年游走于王字和汉隶之间而更添浑厚。他曾手书其诗《登南岳祝融峰绝顶》赠我。诗曰:“绝壁飞车上祝融,云端帝殿立天风。披襟放眼观三界,拂袖俯身按五峰。绿水潆洄罗九折,青山层叠浪千重。不闻方外神仙语,倾耳涛声度劲松。”其诗其书俱称妙品。
林东海先生书赠本文作者手迹
两次进行李白游踪的全程考察
次说林先生的豪气。林东海推崇李白,不仅研究李白及其作品,撰写李白传记,选注李白诗歌,而且还寻觅李白游踪,曾两次进行李白游踪的全程考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古有魏万江东追踪李白的胜事,但全面考察李白游踪却是前无古人的事。他的第一次考察是在1981年,为时一年多,搜集并拍摄了大量可资参考的材料和图片,成果除了《诗人李白》(日文版)、《江河行——揽胜诗草》外,还有《太白游踪探胜》一书。这本书选录200余幅图片,夹叙夹议,他的老师王运熙序称:“这种图文并茂的著作,在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无疑是一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成果)。”第二次考察长达十年,自2009年起,林东海以古稀之年,偕宋红16次由北京出发,专程考察李白、杜甫游踪。他们去江油访大匡山李白读书处,到敬亭山登太白独坐楼,去羌村、石壕村寻杜甫故迹,去平江杜甫墓、锦屏山杜少陵祠凭吊,行程比首次考察之地更多更远,增加了贵州、甘肃等地。他与宋红分别撰写了《李白游踪考察记》和《杜甫游踪考察记》。
林东海在安徽当涂青山李白墓
处世无奇但率真
与李白一样,林先生好诗还好酒,酒量超过常人。他告诉我,与知己对饮,两人能喝一斤白酒。当时他已年过八十,还精神矍铄。因为我不好酒,他与我聚餐时只能陪我喝葡萄酒,犹期我能与他共同喝完一瓶酒,耄耋之年还是豪气不减。他曾有诗自况:“处世无奇但率真,何妨袖手看红尘。名缰利锁知终累,诗胆酒肠证夙因。茅牗高吟能寄兴,管城贤步欲娱神。老来常忆诸先辈,记取风姿示后人。”(《依韵奉酬葛兄景春读拙著师友风谊有赠》)
我很早就知道林先生的大名,他的《诗法举隅》出版后我就拜读了。陈允吉老师告诉我,林先生是他的大学同学。1986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进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社领导李国章老师也是林先生的大学同学。因为是从事古籍整理出版的同行,我入职后不久就在参加一些古典文学学术会议时认识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编辑室的青年编辑管士光、宋红等,彼此投契。有了这层关系,我到北京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去坐落在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去拜访古籍编辑室的同行,二来经常能在楼下门市部买到特价好书,也由此见到了林东海先生。因为是同行,是校友,林先生与我一见如故,径称我为老弟,与我谈复旦掌故,谈他与我的导师王水照先生的交往。林先生的才气和豪气第一时间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敬佩他的同时就把他列入了我的约稿对象。
林东海部分著作
上世纪末,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蓬莱阁丛书”,收入晚清民国著名学者的经典著作。刘大杰先生的名著《中国文学发展史》早已为读者熟悉,而他的《魏晋思想论》知道的人不多。刘大杰认为:“文学思想的发展,魏晋时代是带有革命意义的。”(《魏晋思想论·前言》)所以,他从魏晋思想入手,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写于上世纪30年代后期的《魏晋思想论》一书,以进化论思想为武器,细致透彻地剖析魏晋时代的意识形态及其文学观念的变革,为他日后治中国文学史并完成《中国文学发展史》吹响了前奏。我想把该书列入“蓬莱阁丛书”,我知道林东海是刘先生的关门弟子,于是征求了林先生的看法,得到了他的赞同,我就趁热打铁,请他为该书写导读。林先生花了很大的精力,精心撰写了上万字的导读,对原著的内容和观点作了深入的评析,书里书外的问题都有涉及,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这篇导读与他撰写的《文学的一生——记先师刘大杰先生》(收入《师友风谊》),具见他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和对老师学术的深刻理解。
2009年底,我调上海远东出版社主持工作。为了打造品牌,我策划了“远东经典”丛书,其中古代卷收入当代学者所撰历代名家名篇的精选本,得到了林先生的支持,将其旧作《李白诗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后易名《李白诗选注》交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2011年)。
因为忙,也因为不想打扰林先生,更因为是京沪高铁开通带来的便利,去北京出差可以朝发夕返,近十年来我很少有在北京呆两天以上的时候,也因此好久没有去拜访林先生了。去年三月下旬,因为要接连参加两个会议,我在北京多呆了几天。3月29日,在民族文化宫举行了我社出版的《格萨尔文库》出版发布及捐赠仪式。我在微信发消息后,宋红见到了,来电询问,得知我要在京耽搁数日后,就邀请我与她和林先生晚上一起聚餐。席间,林先生仍是一如既往地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谈师友,谈著述,谈出版,谈旅游,意兴盎然。谁料11天后的4月9日晚,林先生就突发脑梗合并心梗送医院抢救,在医院治疗一年多后终告不治,于2020年4月20日逝世,享年83岁。宋红说,与我的聚餐,是林先生生前最后一次与外地友人的欢聚。那晚的欢聚成为难忘的记忆,林先生豪爽的神态就在我脑海中永远定格了。
今年因为疫情防控,有大半年没有去北京了。以后去北京,再也见不到林先生了,不会再有把酒闲谈的时刻。想到此,不禁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