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封建思想的束缚就像一颗毒瘤,深深地埋在人们的脑海里。
那时文绣芳龄十三,虽然容貌不俊美,却是肤色白净,身材匀称,性情温婉内敛,并且祖上是入旗籍的蒙古族贵族。
虽然家道中落,却也完全有资格参选。叔叔华堪便想借溥仪选后的机会重新光耀额尔德特家族。于是便和蒋氏商量,想让她劝文绣进宫。
蒋氏回家告诉文绣,文绣坚决不从,曾一度想寻死。
最后在蒋氏和即五叔华堪的说服下,只得去照了相片,送交内务府。
纵然思想独立,崇尚自由,可因为家族,文绣第一次选择妥协。
文绣自知自己相貌平平,被选中的几率很小,抱着侥幸的心里希望不要被选中。
关于文绣的长相,最近这几年有人翻看照片,被网友调侃跟凤姐长相相近,怎么都没有想到当年溥仪会选中她。
这个问题的答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里是这样阐述的:
“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旗袍花色好看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 ”
这一圈就圈住了一个女人一生的命运。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北洋政府赶下台,随即又颁布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例》公告,其中有一条是“永远废除皇帝尊号”,这标志着清室被彻底扫地出门。
迫不得已,溥仪只能带着妻子举家迁至天津日租界。在天津日租界,溥仪和婉容住二楼,文绣住一楼。
文绣其实是一个思想开化的女子,因为接受过西方教育,她很想跟溥仪保持平等的身份,也曾积极的为溥仪献计献策。
但溥仪一心想投靠日本人,想借机会复辟清朝的天下,文绣在皇宫之前经常劝他要分清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