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寒食清明
戏迷知音 玲珑戏曲艺术 ,
1清明节的前一天俗称寒食节,寒食的来历,传说自春秋晋文公,重耳为躲避父亲的宠妾骊姬的陷害,跟随几位贤臣一起逃亡在外,其中就有介子推。在逃亡途中曾绝粮,介子推割肉给重耳,才得以生存。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晋国君,大赏跟随他逃难的人,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负气背着母亲跑到绵山(在今山西介休)深居,重耳忽然想起他,有人说他跑到绵山,文公亲赴绵山去请,但绵山树木茂密,求而不得,有人献计,焚烧树木,逼他出来,谁知介子推与母亲致死也没出山,重耳见他死的可怜,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每年清明前一天禁止点火烹饪熟食,留做纪念,后来成为风俗。
其实寒食禁火,早在三代以前就有,刘向《别录》记载“寒食踢蹴,黄帝所作兵势也”《周礼》也有记载“司烜氏掌坟烛庭燎,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园中”,可见禁火为周朝旧礼。
现在所说的寒食,是《桓谭新论》及《后汉书·周举传》中记载的介子推之事。明代冯梦龙历史小说 《东周列国志》有“焚林之日乃月五日清明之候,国人因思慕介子推,以其死于火,故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以一月,后即逐渐减至三日,至今山西太原、上党、雁门等地,每于冬至一百五日,预备干粮,以冷水食之,谓之禁火,也为禁烟,因此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家家插柳于门楣,以招介子推之魂,或设野祭,焚纸等以纪念”。
过去清明节有卖杨柳枝的,家家都买来插在门上,以迎先人魂,并驱邪,杨柳其实是两种植物,一是杨树的枝叶短,硬而扬起,柳树枝叶长,软而垂下,《炀帝开河记》中记载“炀帝开河成,虞世基请用垂柳栽于两堤上,栽毕,帝御笔赐垂柳姓杨,后世故称杨柳”。《纪柳》上说“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长二三寸,色粉红如蓼花,名柽柳,河柳,三眠柳、观音柳、三春柳”所以评剧《人面桃花》里有一句“三春杨柳黄莺唱,碧蝶黄蜂采花香,日暖风和翻麦浪,碧森森和风吹过似海波扬”,正是初春景色的写照。
说到这,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艳铭杰的这段唱,可惜她去世比较早,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只能是这段配像了。
寒食节的日期有两种说法,《荆楚岁时》记载“冬至百五日,有疾风暴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岁时祀》记载“据历亦有冬至一百六日”,其实正常的是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所以寒食节又有百五节,或五节百之说,跟闰年一样,104和106都是特殊的。
秦汉时对寒食节很重视,曾列为禁律之中,又称禁烟节,民间寒食节在清明及前后各一日,在节前家家预备足够三天所用的素食,古人是以大米粥和杏仁茶作为寒食的食物的。此三日不动火为炊,所以又称冷食,也不能夜燃灯烛,北平旧俗,清明前数日,家家皆熬大米粥以散乞丐,谓之结善缘,其实是不知其节的风俗而故。明朝时,此风还盛行,满清入关之后渐衰,到乾隆嘉庆之时,北方奉行寒食节的甚少了,只要陕川等地还有。
寒食的应节戏就是《焚绵山》,这个戏看似简单并不好唱,介子推的武功,与其他武功不同,当年有成四,是二路老生,做工见长,演《焚绵山》是其拿手杰作,常有老叫天饰介母,名重一时。后来都演此戏皆出自其左右,但都没其精。民国六年时,天津有一个海派的老生张国彬,他是武生兼做工老生,除洒狗血之外,没有什么特长,但是演介子推临死时,由四张桌子翻下,实开《焚绵山》前所未有的先例。
说到这戏还有一个笑话,给张国彬配介母的是大胖子富仙舫,老生洒狗血,老旦也不能不跟着一起洒,好不容易到了死时,已累的气喘吁吁的介母,倒在台上,检场的摆了四张桌子在其身旁,他恐怕被砸到,急忙挪到离桌子较远的地方,观众哗然大笑。
马连良在富连成坐科时曾学《焚绵山》,初次到沪演出,恰与张国彬同班,适逢他贴此戏,刚出科不久的马连良见而生畏,而未敢在上海贴演。这个戏虽简单,却有独到之处,如老生兼武生,且善唱做,因此一般伶人皆敬而远之。
寒食之后就是清明节了,清明为三月节气,在阳历四月五或六日,民国改元以后,经农商部呈请,规定清明节这天为植树节,各政府官员率领职员举行植树典礼,以提倡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