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清明日人皆祭扫祖墓,焚化冥币,俗称送夏衣,妇女会折柳枝,编成花头,插在两鬓,寓意红颜不老。
天津大家族在墓旁多放祭品,清明时召集族人一起祭拜,祀毕分食祭品,以表不忘祖德,俗称清明会。旧俗将锡箔元宝装入封筒中,在祖宗坟前焚化,新死者不烧,未出三年的只烧烧纸。
除去祭祖之外,清明时节还是踏青的好时候,此时的树木开始萌发绿叶,花也争相开放了,鸟语花香的季节,让人们心情舒畅,于是初春时节,总会郊外走走,聊天散心,沐浴着柔和的阳光,别有一番情趣,所以清明节也称踏青节。
清明节的应节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如《小放牛》《小上坟》《打侄上坟》《艳阳楼》《人面桃花》等等(图为陈永玲剧照)
《小放牛》因为戏中有牧童,正吻合古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句子,且牧童与村姑载歌载舞的对唱,融入了很多民歌小调,也抒发了春天蓬勃的景象。
《打侄上坟》中有陈员外与安人清明扫墓的情节,祭扫之后安人要往坟园游玩,这里有段对白相当应景
员外:年年如此,有甚么可玩?安人:只恐来年有你无我员外:有你无我二人同语:彼此,一样后面还有“青的是松绿的是柏”等语句,表现了桑榆晚景老人的感慨,也描绘了白杨衰草间的环境感悟,深刻生动地写真文学,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清明的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
雷喜福曾谈与余叔岩《打侄上坟》的不同之处,当一看到陈大官狼狈不堪的样子时,余叔岩是将手中的书向后一甩,雷喜福则是将书情不自禁地坠地。当打陈大官之前,余叔岩是先关上门,下了门栓,再去打,这么做,似乎是防止他逃脱吧,但不合理,因为后面夫人及陈智就没法进来了,雷喜福的处理是不关门,就比较合理了,还有打陈大官之后,余叔岩是抖手后再理髯口,雷喜福是抖手后不理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