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这段话的意思是: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十二个月亮是她的儿子,这时她正在替儿子们洗澡。
正因为 “常羲” 是帝俊的妻子,因而这个 “常羲” 可能又是从历史人物 “常仪” 转变而来的。相传帝俊有四个妃子,而第四个妃子名字叫 “常仪”,并且替他生了个儿子叫挚。这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这个人物当推《世本》。《世本》一书约成书于春秋时期,西汉初时刘向进行了一次校勘整理,这部书原著已散佚,现流行于世的是清代人的辑本。
清•张澍稡集注本《世本•帝系篇》:“帝喾卜其四妃之子,……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生挚。”
另外,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也有 “(帝喾)娶娵訾氏,生挚” 及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 “娵訾,帝喾妃,生挚” 的记载。司马迁丶班固二人在这儿均未说出娵訾氏之具体名字,而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帝王记》(当指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却说出来了,云:“帝俈有四妃,……次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也。”
宋•罗泌《路史》:“高辛氏次妃常羲生而能言,发迨其踵,是归高辛,生太子寁及月十二。”
《世本》丶《帝王世记》丶《路史》等书虽然语言不多,但这些记载足以证明了自古流传下来帝喾有一个妃子名字叫 “常仪” 的这个人。
另外,我们从百家姓 “常” 姓的由来,也可说明这个人的存在。相传这个 “常” 姓的由来就来源于这个 “常仪”。清•张满《姓氏寻源》:“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 姓宜出于此。”
上古时所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由于上古时条件限制无文字记载,这些事情流传下来,都是凭一代代的人口传下来的。到春秋丶战国时候,那时的人记录这些众口所传的东西,往往都是第一次记写,无任何前人统一规定记载的文字资料可供查阅。上古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当时的人记写他(她)们只能凭当时流传在众人口中的语音丶然后配上当时的文字来记录。这样记录的人多了,一个人的名字就会出现很多地不同,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同音或近音字上的使用和混淆。如这个 “常仪” 人名就是《世本》的作者当时根据这样的情况而定名的,并不是上古时古老的文字记载的流传。
正因为众人书写不同,所以 “常仪” 这个历史人物,就有了 “常羲”丶“常娥” 的不同写法。古时 "羲"“娥” “仪” 三字读音同。明•杨慎《丹铅总录•订讹》:“月中嫦娥,……其实因 `常仪占月' 而误也。……后讹为 `嫦娥',以`仪' `娥' 同音耳。”清•朱起凤《辞通》卷九 "娥皇" 条下按云:“ `娥’ 字古亦读 `仪' ,如 `嫦娥' 亦作 `常仪' 是也。”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姮娥”条下释云:“姮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之`生月十二' 之 `常羲' ,古读 `羲' 为 `娥',遂演变奔月之常娥。” 刘城淮《中国古代神话•后羿失败》:“嫦娥之名也与`生月十二' 之常羲有关,`羲' 古音同于`娥' ,`常羲' 异写即为`嫦娥'。”
在当时,亦因同音字或近音字的混淆将 "常仪" 写成 "尚仪" 的,"常" “尚" 二字音近。这个名字出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时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们集体撰写的一部书,其中《勿躬篇》有一句话云:“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 清•毕沅注:“ `尚仪' 即 `常仪’,古读 `仪’ 为 `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
如此种种,可见 “常羲”丶"尚仪" 以及后来的 “常娥” 这三个人物名,是一个人物的名字,只不过是在文字字面上作了调换而已。又由于神话人物中的常羲(尚仪)是天帝帝俊的妻子,而帝俊(一般作 “帝喾” )又是上古时有名的历史人物,是 "三皇五帝" 中 “五帝” 之一,而在上古时他又被东方殷民尊奉为 “东方上帝”,恰好他有个妃子叫常仪。可见神话中的 “常羲” “尚仪” 这个人物无疑是从历史人物“常仪”转变而来的,只不过将历史人物神化了而已!
这些称谓,是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为将历史人物 “常仪” 演变成神话人物而进行改编的这点事实,可是要与奔月之 "嫦娥” 这一人物名称直接关联上去似乎还欠充分的理由。
要找 “嫦娥” 这一名称来源的充分理由,主要在于 "姮娥" 这一称谓。
原来在春秋战国时,为造此神话人物,不仅用同音或近音的字取代 "常仪"丶“常羲” 二字,同时又用同意义的字来取代。由于 "常" 字有永恒丶永久之义,故当时除 “常仪”丶"常羲"丶“尚仪" 三个不同称谓外,还有一个称谓即 "恒娥"。这个“恒娥” 的 “ 恒” 字就是取 “常” 字永恒丶永久这一字义而假借的。这个称谓虽在当今流传的战国丶秦汉间的典籍中直接找不到,但据《淮南鸿烈集解》引有庄逵吉的一句话:“姮娥,诸本作 `恒'。” 这一语可证,他当时所见到流行的诸多版本《淮南子》都是作 “恒娥”,由此可见这一名称在战国丶秦汉间还是很流行的。庄逵吉,是清代中期著名学者。
再者,我们从1979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的《周易》一书中的《归妹》之卦辞,亦可资此佐证!其卦辞云(按:今本《周易》无此卦辞,当系佚文):“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其中的 “毋死之药” 即指不死之药,“恒我" 即 " 恒娥"。“我” 与 “仪” “娥” 古读声同。《大戴礼•五帝德》:“依于倪皇。”清•孔广森注:“ `倪' 字误,当作 `仪'。仪皇,即舜妃`娥皇’。《吕氏春秋》以 `尚仪' 为 `常娥',`仪' `娥' 并以 `我' 偕音,古者通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