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大槐树,记住乡愁,记住村魂。一个好干部,积聚能量,凝聚人心。”
5月28日-29日,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将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亮相并参评“文华大奖”,28日晚还将在“一通文化”进行网络直播。
《马向阳下乡记》剧照
农科院助理研究员马向阳来到大槐树村担任第一*,发誓要让家乡脱贫致富,然而事与愿违,他的满腔热忱受到以刘世荣为代表的宗族势力的冷嘲热讽,现在村主任李云芳还想撂挑子辞职,在老党员太奶奶的鼓励下,他找到了解决困难的钥匙,化解了重重矛盾,凝聚了民心,带领乡亲们过上了美好生活……
《马向阳下乡记》根据同名热播的电视剧改编,聚焦精准扶贫的时代题材,把现代农村的众生相搬到了舞台上。
《马向阳下乡记》剧照
总导演黄定山介绍,这部戏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来,将题材聚焦在中国农民的脱贫致富,是要展现这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国梦”;二来,它被定义为“当代乡村喜歌剧”,在让人念念不忘的中国民族歌剧里,《小二黑结婚》就是喜歌剧,距今已经过去65年,这部新戏是在传承也在向前辈致敬。
黄定山说,歌剧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阳春白雪,《马向阳下乡记》却是通俗题材,是夹带着泥土的芬芳来到上海,“它的基调是明亮的、愉悦的,充满着温暖和希望。”
代路和廉海平一同受邀为此剧编剧。代路说,接到任务后,他们面临着这些问题,如何从40集的电视剧里剥离出2万字的歌剧;如何都在不失人物本质的前提下进行改编,并和电视剧有所区别;电视剧本身是轻喜剧风格,歌剧延续了轻喜剧的风格,导演如何强化这个风格也非常重要。
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代路和廉海平与工作在第一线的第一*、正在脱贫致富的乡亲们一起生活,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创作,改了十余稿。最终,《马向阳下乡记》的剧本从全国一百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之一。
“改编作品原作者往往是不满意的,但这个戏在北京演出后得到了原作者谷凯的肯定,他认为这部歌剧让他看到了一部不一样的马向阳。”代路说。
作曲时,作曲家臧云飞也在青岛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坚持在当地寻找灵感,切身感受当地文化,并强调,写出来的旋律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有山东风格、青岛元素。整场演出六场戏,四十多个唱段,有山东风格的唱段、山东快书的植入以及胶东方言的对白。
《马向阳下乡记》剧照
2017年8月问世以来,《马向阳下乡记》走南闯北演出近60场,接受了不同地区观众的验收,虽然地域文化有差别,但现场观众总能跟着歌剧里的情绪喜乐不断,掌声和笑声不绝。
不仅登台大舞台,《马向阳下乡记》也走到了老百姓身边。
2017年10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南镇藏马山扶贫示范点,《马向阳下乡记》在露天广场开始了第一场扶贫演出。“丑角儿”梁会计的插科打诨,四个“嚼舌根”农村大嫂的言谈举止,马向阳唱词里的心声……不仅让不懂歌剧的观众听懂了,还意会了。
青岛市歌舞剧院院长张乐群介绍,《马向阳下乡记》已经在青岛平度崔家集镇等地演了11场,惠及人群过万人,经过“田间地头”的演出,剧组每一位演员对如何演绎扶贫也有了更精准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