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集是《琅琊榜》中点睛的一集,外甥目的就是为了给梁王舅舅解除十几年的心惑,而并非报私仇。
长公主携谢玉手书上金殿鸣冤,揭露真相,众臣们均附议,连纪王爷也认为这些都甚合情理,希望梁帝恩准,梁帝发现大家都在逼他。
这就是人心所向,每个人做一个事,都有人看着你,一开始的时候,不是别人不支持自己,而是你没有得势的时候,他不能明着支持你。
靖王也附议重审赤焰一案,梁帝大怒,早就该想到是靖王,此案当初是谢玉和夏江,既然他们伏法了,为何还要重审,靖王指出关乎的是真相和清白,如果梁帝不同意,问靖王是否想逼宫,靖王回答自己不会逼宫。梅长苏说了其父林燮不管是为友还是为臣,均对梁帝忠心不二,用过去的桩桩件件的扶持案例步步紧逼,质问梁王,为何连如此理所应当的要求走做不到呢?
梅长苏用这么强的逻辑去质问梁王,让梁王马上成为弱势方。谈判中就是如此。
梁帝情绪激动,嘴里一直念叨着乱臣贼子并拿剑顶着靖王要求其让开,想要*了梅长苏。
通过梁王的行为可以看出,梁王还是想掩盖真相,他不想去面对当年受了挑拨以后,*了皇长子和忠臣的事实。梁王的内心深处是很清楚他当年是怎么干了那么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的。人是骗不过自己的。这是他最难受的地方。
剑指梅长苏,靖王不让,梁帝说不是不敢*了靖王,靖王反问梁帝*了他还是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而他也不会是当年的皇长兄祁王,梁帝庞然大怒,可却没有一兵一卒听命于他,蒙挚也敢拔剑。
这一段对话是把《道德经》文化用到极致,没有民,哪来的王?这就是对立结构。这种场面,靖王的状态就跟持仓股票,面对波动和风险的时候,坚定的内心是一样的。
梁帝回到寝宫,自言自语道,这个监国的太子早已脱离了他的掌握,兵部,巡防营等全都听命于靖王,他开始计算兵力。
静妃跟梁帝解释太子靖王只是提重审赤焰旧案,并不是要谋反,而还有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知道真相。
梁王对靖王的定义是谋反,所以他盘点的资源和逻辑都是在谋反的思路上衍生出来的东西。静妃是非常会用心沟通的人,她一过来就是给梁王解了这个心惑:人家并非造反,只想伸冤。一句话就是内心的症结。
人,活的不好,都是自己给自己添的堵。
静妃没有否认自己处心积虑,但是能够得人心,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本身具有合法性,要得是那个真相。靖王集团持身很正,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事情,这就是文化自信。投资分析也是如此,投的就是那个在干正事,干符合趋势的事。
梁王不断打岔,说是林殊回来了。静妃没有顺着梁王的思路去解释,抓重点的能力很强,直接问出:夏江叛乱不假,赤焰之冤不假,只要抓住这两点,是非黑白就很清楚了。
那些拒绝买保险的人,难道不知道保险有用吗?
高湛告知太子还在候旨,百官也无一人离开,梁帝决定单独召见梅长苏。
在这个点上,梁王已经无法选择,只能面对了,
林殊也不愿意再见这位舅舅了,一方面它本身寿命无多,另一方面,他的使命也完成了,他就是为了赤焰军活下来的。所以说每个风平浪静的生活背后,一定有人在负重前行。
林殊与梁王单独相见,梁王不解他们在九安山上时为什么不下手,梅长苏质问梁帝当长公主呈上列出谢玉五条罪证的手书时,梁帝就没有提出要看手书,知道梁帝不是不想看,而是不敢看。可就算是为了当年的父子情,为了祁王宁死不反的中心,查证一下当年的清白就有这么难吗?就做不到吗?
林殊全流程都在用心的跟梁王聊天,严格意义上来讲,跟人聊天就是在跟对方的人格中的贪嗔痴曼疑聊天。表面聊的是事,实际聊的是那个事背后的人性自主权,是脑子里想的东西。
梁王说坐在这把龙椅上,人都是会变的,自己变了,靖王未来也会变的。他就是在为自己曾经的怀疑找理由。在他看来,没坐到那个位置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整体里面的一小分子。身份坐上去了,但是格局没有达到哪一步,就开始搞事了。
最后,梁帝下跪,解释自己是受了小人的蒙骗。诉说着过往。梁王这一跪,看起来只是他真正的认错了,实际上是林殊已经帮助梁王揭开了这辈子最大的心结,扒掉了所有伪装的壳,他反而一下子放松,一下子回归到了真实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