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课内和课外所考查的文言句子,可以发现,课内的难度往往比课外的难度稍大一些,所涉及的知识点也较为复杂——
- 2020年考查《橘逾淮为枳》:“齐人固善盗乎?”,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固”“善”,虚词“乎”,疑问句。
- 2019年考查《方仲永》:“稍稍宾客其父”,重点考查文言实词“稍稍”“宾客”,其中“宾客”为名词作动词用法。还需注意的是,该句缺少主语(同乡的人),需要补上,使句子成分完整。
- 2018年考查《小石潭记》:“似与游者相乐”,重点考查文言实词“似”“与”“乐”,其中“乐”为形容词作动词用法。该句同样缺少主语(潭中鱼),需要补上。
- 2017年考查《登泰山记》:“蹬几不可登”,重点考查文言实词“蹬”“几”“登”。
- 2016年考查《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重点考查文言虚词“以”,实词“命”“聚”,其中“聚”为使动用法。
课内考查的句子翻译一般占3分,句子都比较简短,一般每句涉及三到四个语言点,按点得分(下附2020年该题的评分量表)。近五年考查了三次词类活用,涉及的特殊句式都是主语省略句。在以上重点考查的14个文言词汇中,有6个(黄色高亮)属于考纲明确学生需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范围内,除此之外,“乎”是文言文中极为常见的疑问语气助词,还有4个词语(蓝色高亮)为古今词义相近或相同,结合语境通过组词法(似-似乎;乐-逗乐;登-攀登)或同义替换法(与-和、同)就能翻译出来,其余的3个词语,相对更依赖对课内具体篇目的熟悉程度。平心而论,课内考查的句子其实并不难,想要得满分,一是要靠课内学习中的字字落实,二是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联系语境,注意补全句子成分、判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情况,三是要根据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注意检查翻译后的句子是否完整、通顺。
再来看课外文言文部分,重点句理解2分,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变相考查句子的翻译,通过比对所给的四个选项,可以将题目进一步转换成在具体语境中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这和课内的考查有比较大的区别,更加侧重考查学生在全新语境下的知识迁移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具体题目的分析来体会命题人的这一意图。
2020年考查《刘弇遇东坡》:“乃复问东坡所从来”。重点考查实词“复”“从”,回到原文语境可知,这句话出现在刘弇自道身份之后,而苏轼尚未开口,刘弇理当接下去 询问东坡的情况,所以此处“复”应当译为“又”,表示动作的连贯进行,而“所从来”应当理解为“从什么地方来”,照应前文的“爵里姓氏”。
- 2019年考查《耕者王清臣》:“异日远度过其庐。”重点考查实词“异日”“过”。“异日”的意义其实是固定的,但“过”却是多义词,选项中的“拜访”和“经过”恰好是“过”的两个不同的义项,此时需要学生联系下文“见旧历背煤字漫灭”,由此得知张远度进入了王清臣屋中,推测出“过”为“拜访”而非“经过”。
- 2018年考查《傅文忠》:“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重点考查实词“残腊卒岁”“资”。只要联系上文的“过年”和下文的“五十金”就能很快选出正确选项,最忌学生脱离文章进行添油加醋的凭空想象。
- 2017年考查《人有馈一木者》:“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重点考查实词“一”“病”在语境中的含义。联系下文“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可知“病”与“嫌”同义。那么“一”究竟是“只有一根”,还是“同一根”呢?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叙述的两个事例,都是主人对同一事物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重点在于“同一”,而非数量的有限,由此可以推测出“一”的含义。
课外文言句子的考查,一般涉及两个语言点,都是文言词语的含义,没有涉及特殊句式。近四年(2016年未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考查的8个文言词语中有3个(黄色高亮)在考纲明确学生需掌握的实词范围内,选项中的混淆义也属于该实词本来就有的义项,只是需要根据语境的不同选出恰当的义项。其余的5个,几乎也都能在语境中判断出意义,呼应了考纲“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要求。这提醒我们,在作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仔细厘清选项之间的分歧,再联系上下文,选出与语境最为适配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