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从不“追剧”。因之前吃了很多亏,上了云里雾里的“剧透”和那些无厘头粉丝的当,浪费时间不说,很多剧情太过离奇的无端编造和演员欠缺真情实感的矫揉造作,令人尴尬,很不舒服。至于具体是哪些剧,我倒还例举不出来,一是有些剧看不过一两集就看不下去了,二是看过第二天就记不起剧名,实在不好意思。
于是现在我是“跟剧”。就是说,只有某一部剧大家都在评说,单位大姐周边小弟纷纷拿来做为闲谈佐料和饭桌上的热议话题时,才能被我列入热播好剧去试看,我才去“跟”——哪怕是几年前的老剧。
我最近就“跟”了一部。这一“跟”,就没停住,接连几个通宵,一口气“跟”完了全片。电视剧名《红色》,2014年拍的,共48集,主要反映的是,1937年淞沪之战上海沦陷后,原本只想过普通人平凡生活的一个小人物的一段浪漫的红色传奇。
有一阵子,我手头痒痒地想编出一个剧本来,记述一下家乡历史上的一段离奇故事,聊作自己对家乡的一份作为。于是花了半年的业余功夫,抓头搔耳地捣鼓,完稿一看,连自己都看不过眼,方知编一个剧本绝对不是游戏,更体味了当一个编剧委实不易。眼下的这部《红》剧,我自然首先就觉出编剧者对整部剧的编写上的高明手法和匠心独运了。就其剧情,也就是一个抗日剧谍战剧标签的戏份:共产党组织碰巧遇到徐天——上海街头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安安分分平头小会计,交付给他一个红色小本子和一批抗战药品,这小会计徐天不负重托,经过一番番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和聪慧巧妙的周旋运作,最终达到目的圆满完成任务。围绕这一剧情,我觉得非常精彩而不落俗套,编剧的精致演绎和串联,牵扯出了一连串环环相扣的桥段,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智斗,一根根丝连线短的悬念。剧中少有大场面,多得是街头里弄的蛛丝马迹;即便有轰轰烈烈,也是处处埋下了后面一定有对应交代的不轻易绽露的伏笔,当真是把小人物担当大使命的情节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入心入脑,投入其中。让人入心入脑、投入其中的不光是故事情节的编排这样简单,那样的话这部剧不就和近些年某些玩“囧途”的那类影剧一般的粗浅,让人看完后总觉得无所适从,无言以对,了无痕迹,如同小人儿看小人书,儿戏了一番。这部剧没有,让人看的过程中和看完之后,涌起的是对在艰苦岁月里平头百姓顽强忍耐后的抗争的敬佩,激发的是对当国难殃及弱小民众时那种不甘缄默受辱的豪举的致敬,唤醒的是对一干共产党人感召下的群体的合力爱亲保家的豪情的永念。看完一集有一份惦念,破解一个悬念留几丝回顾,给人带来的是精神和激情,确确实实不仅仅是看完了一场大戏而已。
我觉得剧中人物个个都是经过了一番番精心刻画才上了镜头的。男主角徐天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拥有强大得堪比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单手无兵器情况下挑翻军统*手的格斗技能,一秒快速拆解枪支,运筹帷幄之中的布局能力,制作定时炸弹,十秒内击打五个日本特务导致无法动弹,等等。咋一听有点玄乎,但由于前后背景的铺垫交代和衔接过渡,让人感觉不出“手撕鬼子”那样的云天雾罩,倒是更加激发观众对于这个人物的极大好奇。然而,集这么多酷炫的技能于一身的徐天,日常的口头语却是:
“我要快点回家的呀。”
“我要给我妈烧菜的呀。”
“哎,你把这条鱼拿着别让他死了呀。”
这种反差印证的徐天,自始至终只是想在自家所在的那条弄堂过小百姓的太平日子,十足一个远离纷争逃避现实的小男人。但是在敌人的铁蹄踏入自家门槛的的乱世里,再小的小人物也会奋起抗争,也会在共产党的引领下做出非凡举动的。出演这样一个反差极大的矛盾体,难度相当大。但演员张鲁一拿捏把握的分寸有度,是一个真正有戏的人,绝对区别于同类剧中的某些个角色,让观众从嬉笑剧情一直嬉笑到那个扮演者。据说为了出演这个角色,张鲁一亲身在上海的弄堂体验了月把时间。多认真。难怪有区别。
还有文静柔弱的田丹,义薄云天的铁林铁公子,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长青哥长青嫂子,风情万种的柳如丝小姐,耿直硬棒的老铁,爱算命的菜场会计小组长,以及上海滩的地痞流氓金哥弟兄,租界总捕头料总,日本军官佐藤······一干剧中人物在看过后再也忘不了,我都一一记住了这些剧中人的扮演者。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都认真表演;也不管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他们都认真出境;抑或是在镜头边边上的一个表情或一个小动作,他们都不随意,剧中各个人物都是满满的演技,集体推演出了整部剧的精彩。
剧中还有几个人物我之所以在上面没有点出,主要是我要专门说道说道。这就是生活在上海弄堂的几个小市民邻居:徐家姆妈、小翠、陆裁缝、剃头师傅。虽说影视剧最让人厌烦的就是将人物脸谱化,但这几个人物的形象,倒真的给我那个年代上海弄堂的小市民就是这个样子的印象,人物活灵活现,拓印脑海,以致于我以后看影视剧时凡是有上海弄堂的桥段,我就在找有没有像这几位的形象。在《红》剧中,这几个人物的一只袖套、一条鱼、一局麻将、一份早餐,那么的逼真,你绝对想象不到给我种下了多深的印象:闭上眼我都能看到那条弄堂。徐家姆妈面对徐天田丹时,眼神的那种溺爱嗔怪,和面对小翠、陆宝荣、老马时,眼神的那种外露狡黠实则善心,给人满满的暖意——不亏是老戏骨;耳边依稀传来徐家姆妈一撇嘴似有似无的“哼”声,老马和陆宝荣的日常掐架,小翠的吴侬软语,大家在徐家搓麻将,哄徐家姆妈开心,不得涨房租;还有高跟鞋配旗袍,长棉褂混西装······在那个乱世,外面战火连天,这儿仿佛被人遗忘,生活依然继续,就像现在的我们邻里日常,真实也接地气,俗气但让人可耐,进而在想,要是没有外敌的入侵和动荡乱世的搅扰,这样的日子该有多好啊!
尽管我确实不懂得电影制作前后的种种技巧和艺术处理手法,乃至脚本怎么修改,以及道具细节该咋样准备等,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这部剧的导演肯定下了真功夫。看完整部剧后,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下导演杨磊的介绍,恰好就看到了整个演出班子的一个做客某专场的短片,特意注意了杨磊导演的真人做派,影响很深,才知道拍摄前是做足了功课的。像细致入微的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还要做出草图,然后进行动画演示和预览,最终才完成镜头合成等。但我转念一想,技术手段应该不是根本。就像舞剑,再好的套路,再好的利剑,丢二郎当地去耍,肯定剑走偏锋。我们看到的高科技打造、声光电齐备拼凑出来的恶俗剧还少啊。用了真心思,下上真功夫,才行的。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自己只是戏台下的一位看客,就只能趁热闹道些这部剧的好来,虽也觉察出多处不妥和一些不足的地方,因怕说出些外行话来,姑且不去评说。但就这部剧,我得向导演和演职员们致敬。不知他们其它的一些作品咋样,这,我一定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