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广播剧《有事找彪哥》日前由辽宁广播电视集团经典音乐广播录制完成。该剧由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广电局联合出品,辽宁广播电视集团、阜新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以真人真事并由原型人物出演的方式,讲述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副局长张彪的感人故事。
取材真实故事
广播剧《有事找彪哥》的原型人物张彪,从部队复员后扎根基层司法行政战线38年,以服务基层群众为己任,用一系列暖心举措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人们有啥烦心事点名找他,“有事找彪哥”成了当地百姓的口头禅。
几十名情绪激动的农民工找到张彪,要解决一起被拖欠工资5年之久的“无头案”。他们在一家建筑公司干活,一直没拿到工钱,可手里既没有用工合同,也没有记账条,连被拖欠多少工钱都说不清楚。面对农民工们期盼的眼神,张彪一口应了下来,和包工头推心置腹说法讲理,和企业负责人唇枪舌剑以理服人,终于为35名农民工讨回56万元工钱。
以这样的真人真事为蓝本,广播剧《有事找彪哥》每一集都讲述了一两个法律援助的生动案例,故事中的受害人都是基层的劳动者,是张彪的法律援助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
对于以自己作为主人公原型录制的这部广播剧,张彪说,“我只是一点一滴地做,我也只是司法行政战线上一个小小的缩影。”
用真实打动人心
李铭是广播剧《有事找彪哥》的编剧。他说:“因为这部剧是有人物原型的,他只是根据艺术的需要,把一些名字和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换了一种说法。”
然而,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却比生活真实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作为全国“年度法治人物”“最美公务员”,张彪为百姓做了太多事情,光档案资料、事迹材料就厚厚的一大摞。“虽然剧本里呈现的这些素材基本都是张彪的经历,但素材不是直接就可拿来用的,沙里淘金,还需要一番取舍。即便是选中的素材,也是要经过一些艺术的提炼、加工和处理。经过打磨,提升到高于生活的艺术水准上来。”李铭说。
从生活真实走向艺术真实,李铭深入生活,调查研究,采访人物,收集素材。构思,是在采访路途的列车上进行的;写作,是在春节假期紧赶慢赶完成的初稿;定稿,是在两个月里不断修改直至第七稿剧本完成。
作为从辽西农村走出来的剧作家,李铭说这部剧的主人公张彪是自己喜欢和擅长写的人物,“尤其是我们都生长在辽西,不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性格特点,彼此很容易融入,他所做的一切,我感同身受。创作者与原型人物一样的敬业,所塑造的人物必然会有一个精彩的呈现。”
真人本色出演
《有事找彪哥》由原型人物张彪本色出演主人公“彪哥”,在艺术创作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同时,具有鲜明东北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和接地气的剧情,营造了轻喜剧的氛围。
这部剧的最大特色是轻喜剧的表述形式。李铭说,用喜剧的形式写,是自己比较擅长的表现手法。有专家点评说,这样做以轻喜剧的风格化解了法律援助题材的严肃和沉重,带给听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活灵活现的东北人物性格,原汁原味的东北地域特色,使这部普法剧引人入胜,喜闻乐听,很好体现了“寓教于乐”。
这部剧的最大亮点是张彪的本色出演,亲切生动,有现场感。这在广播剧作品中非常少见。而张彪能够真人出演,是因为他经常在阜新当地的电台做法律直播节目,有这方面的历练,具备演播素养。他曾走进电台直播间,主播“彪哥说案例”节目,用自己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办理的真实案例解读法律援助相关知识,现身说法深受当地听众喜爱,电波辐射到的周边地方也经常有人向他咨询有关法律事项,寻求帮助。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演员这个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是在导演及相关演职人员的悉心帮助下才较好地完成了出演任务”。张彪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这部剧中,著名演员黄晓娟饰演剧中主人公张彪的爱人,其他演员大多来自阜新歌舞剧院。
“还是希望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少一些纠纷和烦恼,社会更加和谐有序。但是当群众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找到我们司法行政人,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实心实意的去提供最优质的法律服务。”张彪这样告诉记者。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