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郑多多结局,半个喜剧郑多多和谁在一起了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5-20 15:50:06

一出群像戏,每个人面对外力时的每一项选择,都能反映出其背后连带着的整套世界观,这是《驴得水》的高级之处。虽然影像上调度简单,被诟病舞台剧感太重而电影感太弱。但因剧本极为优秀,依然被众多影迷誉为2016年度华语最佳。

而在《半个喜剧》中,这种前后转折太过缺乏。郑多多之所以坏,是因为他天生就是诈骗犯人格;莫默之所以好,是因为她天生就单纯善良正直。影片从开始到结尾,坏人没有反思,好人保持高尚,至于配角高璐、夏娃和孙同妈,更是乏善可陈。

整部电影中,发生思想转变的只有孙同一人,可以说其是唯一主角。其余所有人的所有行动,都是围绕着孙同的成长做铺垫。换言之,为了达成此目标,他们都成了工具人。

为了突出一个人的思想变化,用一群工具人来营造极端环境,无论如何算不得高明剧作。何况戏剧人物之间相互影响,周围人的单一,也简化了孙同的人格,将其内心矛盾都削减到了“户口”这一个点上。

结尾处,孙同终于爆发,面对高璐的质询,说出了所有真相,搅黄了郑多多的婚礼,让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但这并非孙同本人的内心升华,而只是从郑多多的一个极端倒向了莫默的另一个极端。

纯粹的坏人,抑或纯粹的好人,在真实世界中都鲜见。感情映射人物内心,是最为复杂的事物。“渣男”常怀恻隐之心,“老实人”也有狡黠一面,受伤的女人也会泛起报复的小心思,才是更普遍的现实。频繁搞二元对立,虽然观众都能看出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但总不免有种被说教的刻意感。

2018年的黑马影片《无名之辈》中,大头明知红霞的职业,却还是用一句“老子不管她以前是做啥子的,老子只管她以后是做啥子的”带过——这种“难得糊涂”的心态,才是小人物在感情生活中真实的挣扎和取舍。

半个喜剧郑多多结局,半个喜剧郑多多和谁在一起了(5)

在接受《第一导演》采访时,导演周申坦言,自己有点“愤青”。在他的理解中,“愤青”是个褒义词,证明此人勇敢纯真,有是非观。而没有是非观的人则不能称之为愤青。“如果他认为社会上大部分东西是灰色的,那他肯定不是愤青。”

“有的人就想更好的物质生活,那么他甘愿不要尊严,不要人格。那你就要清楚这是你自己选的……不要把自己身上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去,你自己愿意做狗,没人逼你。”

伟大喜剧的底色皆是悲剧。倘若缺少理解灰色的眼睛,那么便只有愤怒和批判,难免缺失悲悯。

为什么喜剧难做?

喜剧初诞生时,地位比悲剧低。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把喜剧列为最低级剧种。在丹纳看来,文学是道德的反映,表现“有益特征”的作品价值,高于表现“有害特征”的作品价值。

所谓“有害特征”,是喜剧中经常出现的人物性格:愚蠢、自私、懦弱、庸俗等。这些元素即使不能不出现,也应尽可能少为宜。在这种逻辑下,所谓“中级剧种”即是表现那一类“坚强而不健全,精神不平衡”的人物。“高级剧种”自然就是表现“真正完美的英雄”。

对英雄的推崇,本质上是满足平民对贵族的幻想。丹纳生活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刚打碎君主制,但旧文化的影响仍在。如今两百多年过去,情况彻底翻转了过来,《小丑》都拿了金狮奖。甚至主旋律商业片中都普遍流行给主角设置一些阴影,以丰富人物层次感。譬如《烈火英雄》中黄晓明饰演的江队长就因为历史错误,最后不得不通过牺牲来实现自我救赎。

半个喜剧郑多多结局,半个喜剧郑多多和谁在一起了(6)

喜剧地位得到提高,因为人们终于愿意承认所谓“有害特征”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非仅仅只有拿来开涮的用处。但反过来,观众对喜剧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不光要搞笑,还希望其能反映时代、直击内心。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评分不佳,正因为对“有害特征”剖析不够。何况女主身上是老香港的狮子山精神,内核还是英雄,时代感错乱了。

半个喜剧郑多多结局,半个喜剧郑多多和谁在一起了(7)

实际操作过程中,喜剧亦被编剧们公认为最难写的剧种。其中又以情景喜剧尤甚。因为其对白密度极大,寻常电视剧剧本,一集不过万字出头,而情景喜剧每分钟字数动辄是前者两三倍。此外,结构的布置、笑点的拿捏、对白的文学性、社会的批判性,要求都比故事片更高一层楼。

然而外行带资往影视圈切,都爱从喜剧入门。无他,便宜且受众广。如《老友记》《生活大爆炸》《老爸老妈浪漫史》,所需不过两台摄像机,四五演员,几个房间。红则大赚,糊了也亏不掉几个钱。一通算盘打下来,却往往把最关键的环节——剧本——给忘了。

半个喜剧郑多多结局,半个喜剧郑多多和谁在一起了(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