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代表匪的汪新元就更有点意思了,影片并没有对他的前史做过多揭示,却在只言片语里透露出了他是这个行业里的「头号人物」。
但他整体呈现在银幕上的样子,却几乎是精神崩溃的。他经常会产生幻觉,最大的愿望是「好好睡一觉」,极力去自证清白却越来越坐实罪犯身份的他,更是无法控制自己命运的失控者。
在这样的设定之下,传统警匪结构中强——强的双雄模式就被变格成了弱——弱的模式,在这种无望的气质中展开的悬疑罪案线,在某些时候甚至有了一点似曾相识的银河映像式的宿命感。
对于真凶到底是谁这个终极悬念,导演一直在为观众设置多层迷雾和障眼法,这种近乎阿加莎式的推理叙述方式,在最后也的确导向了某种「东方快车谋*案」式的结局,这也算是《犯罪现场》最有意思的一部分设定。
不得不说,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惊讶的。
但这恰好也带来了它最大的缺点。
这种「东方快车谋*案」式的结局,使得「解谜真凶」这个矛盾点,与林警官——汪新元的警匪对决这个矛盾点,冲突和削弱了彼此作为戏剧高潮的力度。
换句话说,当谜底揭开时,你以为这就是高潮,但影片却突然对此戛然而止,转头去继续讲述警匪对决的部分了。
于是,这两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没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完成对观众的冲击。而导演在之前精心编排设计的那些伏笔、埋下的那些障眼法、不断叠加最终推向结局的细节,也都浪费了。
这就好像是,如果把反转比喻为车调头,本片调到一半儿就继续往前开了。
这确实有点可惜。
不过,最让人感慨的,可能还是这部影片在戏里戏外产生的某种呼应。虽然古天乐是绝对的一咖,但在戏份上,明显还是张继聪饰演的林警官更加吃重。
虽然在片中他在追查汪新元,但其实更多是汪新元在提点他的侦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为罪犯的汪新元,其实是作为警察的林警官的领路人。
而回到现实中来看,一年挑梁六部甚至更多作品的香港电影圈第一人古仔,在这部电影里给张继聪作配,何尝又不是一种「领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