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斯基这句损人的说话,一方面显示了约翰·卡萨维蒂的“即兴演出”(Improvisation)表演信仰对其他导演、即使是大师也并非可以轻易接受,另一方面说明了“独立电影之父”约翰·卡萨维蒂在主流电影的领域里并不是一个那么受到推崇,可是其作品的成就往往是在电影上映以至落画之后才得到追封。
事实上,与波兰斯基持相反意见的导演,有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及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前者就是看了他的电影才产生了创作的*,并说“如果有电影能够捕捉人生,我想那就是卡萨维蒂所拍的一切作品”;后者则曾当过约翰·卡萨维蒂电影《面孔》(Faces,1968)的制作助理,并直至成名后仍一直把卡萨维蒂形容为“天才”。
虽然约翰·卡萨维蒂随着年月愈是备受尊崇,甚至每年“美国独立精神奖”其中一个大奖 JOHN CASSAVETES AWARD 也以他的名字为名,但是他的创作之路开始时却是荆棘满途。
约翰·卡萨维蒂的处女作《影子》(Shadows,1958),是一部讲述一对非裔美藉黑人在美国生活上遇上理想及情感挫折的黑白电影,早期在美国一直找不到投资,结果要动用欧洲方面的资金以16米厘菲林完成,成为了美国独立电影的标竿。
即使50年代已经出现了Morris Engel, Lionel Rogosin和Shirley Clarks这些美国独立电影的先锋,可是约翰·卡萨维蒂作品中既具备故事性而又反主流电影起承转合的叙事传统,夹杂职业与非职业演员的联合演出,及对演员即兴演出并随时随地修改剧本的导演手法,还有活用大特写镜头直观演员表情的极端手法,却是对当时的好莱坞以至世界电影都具有冲击力的。这种导演手法与好莱坞主流工业的运作模式出现了极大的矛盾,
由于《影子》在欧洲的口碑,约翰·卡萨维蒂得到美国资金支持拍摄Too Late Blues(1961)及A Child Is Waiting.(1963),但因为与制片方及片商的矛盾而被列入了好莱坞的“导演黑名单”,从此令约翰·卡萨维蒂明白他的电影游戏规则根本不能融入于好莱坞主流体制,故此他决定以演出电视剧的片酬,并自行借贷筹得五万美元,并拉拢亲戚朋友参演其新作《面孔》(Faces)以节省制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