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国》里的曹操可不一样。作为中国最有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不论由谁来出演,都注定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事实上,陈建斌最初接到的角色是刘备,后来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演一直在变,演员的人选也在变,曹操最终落到了他的头上。
陈建斌表示,自己从小就对曹操有所研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还专门请人写了《短歌行》的字贴在墙上。“从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你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剖析他,诠释他。”
曹操是一个激发了陈建斌创作激情的角色,他和导演通力合作,在长达10个月的拍摄期里,认真钻研,严格要求,不满意的戏份直接重拍,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崭新的曹操形象。
《三国》播出后,虽然也有一些细节争议,但收视率高,是新版四大名著剧中最被认可的一部。但风水轮流转,多年以后B站上的年轻观众又开始重新论定名著剧的排名。
对于观众“翻烧饼”般的评价,陈建斌仍然笑着表示这是观众的自由。但关于曹操,他也有自己没演过瘾的地方:“曹操的戏主要在前三十集里,赤壁之战后就退居边缘了。另外,一天有24小时,我不能只演他上班的8个小时,还得演他下班之后的家庭生活。这样才算完整。”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遗憾,他才在看到《甄嬛传》的剧本后爱不释手。因为《甄嬛传》主要讲的就是皇帝“下班”以后的故事,朝堂戏较少。某种程度上,陈建斌通过两部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帝王形象。
有意思的是,陈建斌走进这一角色的方式也极为特别,“他45岁才登基,熬了那么多年,不能锋芒毕露,更不能锋芒全无。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才会那么勤政。这就让我想起了我上研究生的时候,也是一直等待机会,成了男主角以后痴迷于表演……”
演员之外还是导演
从生活中寻找角色的参照物,一直是陈建斌塑造人物的不二法则。
在采访中,每提及一个角色,他都会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只演人物,不演概念,概念没法演。他强调演员的“自我催眠”,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相信此时此刻就是这个人。
除此之外,在饰演角色之前,演员的“加法”工作很重要。
比如,在拍摄《三国》之前,陈建斌对曹操的资料搜集和思考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剧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