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背景的宏观基础上,导演徐兵少见地选择了大格局、小视角,来赋予《新世界》一种以小博大的史诗感。简单来说,就是将规定的时间线掰开揉碎,甚至将摄影机聚焦在分秒毫厘之间,细致咂摸剧里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养成与内心的微妙变化。
将真实的时间密度在影像构成的语境内高度量化,用一场场真实可感的桥段,将观众全身心领入半个多世纪以前原汁原味的老北平城内,近距离感受立体的角色形象与时代氛围,继而深入故事本体,强化观感——这就是《新世界》与一般国产剧的不同所在。
上一部这么*国产剧,是《长安十二时辰》。
有媒体将看《新世界》的过程,概括为“漫步式观剧体验”,我更主张称之为“期待式观剧体验”。
当你一旦看清并逐渐习惯《新世界》的叙事方法,就会对每一天充满期待,编剧将满满当当的情节,填塞进每一个24小时内,你期待的晌午、正午、下午、傍晚、深夜、凌晨等每个时间段里的每一分钟,基本上都会上演不同的戏码变故。
所谓世事叵测,皆归于时间无常,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挺有意思?
那么像《新世界》这种叙事模式的超长剧集,写起来有难度吗?
不仅有,还挺大!
《新世界》的故事概括起来挺简单,没十斤发量还真不好写。
该剧分别从金海、铁林、徐天这三位插香兄弟的视角展开,沿途设置了不同阶层、官位、立场的各色人等。角色众多,塑立需要过程,主副情节线并肩铺排,还得兼顾文本质量、悬念预埋以及主题强化。
徐兵的创作野心可见一斑,故事要讲得圆润,角色无论大小还都得有血有肉,可戏里的时间容量统共22天,怎么办?只能加大情节的密度剂量,一场场前后脚地堆,一寸寸不分巨细地推。
戏不够,时间显空,戏太多,时间显满,故事需要人物行为作支撑,行为动机的孤光曲线稍有顿感,分寸掌握不当,全盘就得崩塌。跟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一个道理,事事得精细,步步得考究。
你说难不难?
《新世界》于2月20日正式完结,22天的拉锯式叙事宣告完工,至今回味起来,依然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
被观众愤怒地指摘“情节拖沓”的每一场戏,因了老北京人的气性和方言深度介入,醇香入喉。站在旁观立场,听那些话里有的话,看戏中泯的人,在满屏幕“豪横”、“事儿”这些京味儿十足的口头语里越古穿今,好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