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出于“以讹传讹”的“印象”式认知,构成、坚固构成,绝大多数人的“定制化”的“形象认定”,难以动摇,稍有差池,就会遭遇强大的群体性“精神抵制”!所以,顺应,进一步顺应,就成了优势!
(二)两版的“实质”差异
前已述及,新版《三国》长剧,似乎从没“强档”播出过。笔者看的是光盘(盗版压缩盘),其中有些类似“花絮”的小段落,清楚记得的有两段:
一是总导演高希希接受采访,提到这个版本(新版)不完全按照《三国演义》小说,而参照了一些有关史料(不算“演义”),也适当融入“以今观古”意味,故而肯定跟《三国演义》小说和基本“忠实”拍摄的老版《三国演义》有所不同,或许有些地方,不同还比较明显;故而,为免不必要的误解、争执,这部剧的题目定为《三国》,而不是《三国演义》……
另一小段落,是采访“三国通”,即民间对“三国”有“研究”的人士。画面中一位貌似堪堪只到“中年”的清瘦男,续八字胡,摇羽毛扇,穿对襟圆领一字团扣上衫(不是长衫),被问到对新版《三国》的看法时,不屑一顾且饱含厌弃地说“没看”、“不生那个气”。
很有意思的两个片段!前者,让笔者看到一个“大师”在文艺上对“经典”探查、追索的谦谨和敢于质疑更敢于再创作的勇气。而后者……怎么说?没看怎么就知道会“生气”?只是凭空想象一下,觉得或许跟ta认定的不同,就“不生那个气”地屏蔽了自己?穿“中式”衣服、续胡子、摇羽毛扇,大概是把自己当诸葛亮了。
殊不知,诸葛亮到底续不续胡子以及续了怎样的胡子,并未见得有定论;能定论的是,ta身上穿的对襟圆领一字团扣的所谓“中式”衣服,是诸葛亮死后一千大几百年“满人”所穿“马褂”的生活化变形!真想“装”诸葛亮,或许穿上道袍才……不过,那样,就更滑稽了!
没看,没有发言权!动辄就凭空判断一眼都“不屑”去看的剧集如何不堪,可谓很多观者“顽强”地“顶”老版《三国演义》的心理因由的极至化写照!究其因,无非五个字——不尊重原著。原著,就是古人罗贯中的那部《三国演义》小说。
很多人,包括对于历史和文艺肩负重大责任的人,都竟会把标明了“演义”的《三国演义》小说当作“历史”!如果说,在小说开始传播及至近现代的“早前”,小说中“本布衣”的诸葛亮的“成功历程”,可为数量庞大的“白身”儒生“励志”,故而“宁信其然”,那后来呢?现在呢?未来呢?把一部虚构成分很大甚至其中有些还极大可能很随意的古代小说,奉为不容“走偏”的“典籍”,连偷袭敌方营寨发现中计时的呼号都不能是“中计啦”而只能是几百年前小说作者近乎随意写就的“中计矣”,就是“正确”、正宗、好?!
对新版《三国》长剧的不待见、不“苟同”甚至贬损、“打压”,其实根本也不是什么是否“忠实原著”甚至是否“符合历史”的问题,而是不习惯、不接受哪怕一点点改变的“认知局限”——我就认准了这个,那个看都不看,别想动摇我,我tm可有主见了!可自信了!!
牌位摆歪了却没人“扶正”,甚至谁去“扶”谁就大逆不道!只因最开始摆歪的是“先人”。先人,是我们的信仰,不容质疑!所以,我们……能、能……能……进步——吗?!
(三)新版《三国》长剧中值得“欣赏”的“亮点”
先说片头曲:虽比不上男中音宏大叙事风格的《临江仙》,但“塞北雄风烈马,江南春雨杏花”的歌词,也极富美感!某种意义上,这两句,似还更有“睥睨天下”的豪气,也些微衍射出“三国”时期中华主流文明从黄河流域往长江流域“南移”的趋势。那可是“上古粟作文明”向“中古稻作文明”变迁的序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