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莱的人物张力,不是来自原著小说。
要知道,原著的魏莱,就是一个脸谱化的不良女生,不出彩。
画龙点睛的效果,要归功曾国祥和他的团队。
在写魏莱这个人物时,我其实特别想要还原一点她的背景,不是说为她说什么好话,只是我觉得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极恶的人,肯定会有背后成长的原因。
所以,我们才会见到这些细节——
魏莱家里的英文奖项。
魏莱的妈妈对警察说:“她跟别人不一样。”
魏莱跪下求陈念:“我爸因为我复读的事,一年没有跟我讲话。”
如果你了解曾国祥,你会惊奇地发现,他更了解你。
或者说,他了解“人”。
他电影里的人,由无数细节组成,一举一动都非常精准。
Sir还记得《少年的你》的两处。
一处,陈念在家学习,听到屋外人声嘈杂,是债主来她家要债。
在这里,曾国祥给周冬雨讲戏。他说陈念这时候的情绪不是怕,而是猜,猜那一批人是不是来找她的。
为什么做此区别?
如果是“怕”的话,那就显得她没见识过暴力。
而“猜”,带有一种熟悉感。
她见多了,不再关注事情,只关注事件。
一个小情绪的区别,关乎一大段前史的有无。
讲究。
第二处,是一个背影。
警察对陈念说,小北被判了死刑。
这时候的陈念,在镜头里只有一个背影。
她没有任何声音反应,只是背,她小小的背,慢慢弯了下去。
弓着背,她还小步小步往前走。
为什么?
因为记着跟小北的约定,不论如何都要活下去,她不得不强迫自己不在乎、往前走。但是,沉重又无法发泄的痛苦压在她身上,她的背不得已而弯下来,就像一瞬间老了70岁……
谁也没见过情绪在这一刻这么复杂的人。
惊吓、自责、悲痛、后悔、压抑……这么多情绪同时涌起,一个人会怎样?
当场昏厥?太浅。
当场崩溃?太假。
不得不说,压弯了背,实在太准了。
高考都压不弯的背。
可以被一个消息压弯。
这就是曾国祥的懂人之处。
他还是《七月与安生》的导演。
早在三年前的这部电影,他就展现了自己过人的讲戏水平。
在这部电影,少年的安生,由从未接受过演戏训练的小女孩李昊芳饰演。
要知道,教小朋友演戏很麻烦,她们经历少,又很难放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