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下了高考当天,举着伞的老师对学生们青筋暴起地嘱咐细节:“写过一遍,检查一遍,重复三遍”。
他也拍下了高考后,学生们撕碎书本的集体狂欢。
那一场漫天纸屑飞舞的戏,衬托着当时孤独而痛苦的陈念,让她如同被抽离了世界。
而这场动用了大量纸张和群演的戏,只出现了不到十秒……
他怎么会知道,教室里的课桌不是课桌,在老师看来都贴着分数和名次。
优等生,往前挪;差等生,往后捎。
一次模拟考,就是一次洗牌,清理战场,迎接下一次。
他又怎么知道,哪怕现在这些北上广的观众得益于高考走出小镇,却依然有一种“恨”忘不掉。
一考完,撕纸,扔书,放孔明灯,仪式感做足,才显决绝。
曾国祥说:
找了很多关于高考的纪录片,看了相关的书,也跟很多老师学生聊天,和很多内地朋友聊高考前的日子,想尝试从不同角度了解大家都是怎么走过来的。
《少年的你》在2018年开拍,早在2017年6月,曾国祥就带着团队在重庆拍摄高考素材了。
这些素材,几乎没用。
不是浪费,是为了夯实信念。
曾国祥说:“我自己比较喜欢真的东西。”
十秒的真,强过十分钟的戏说。
也就是这些“十秒”,曾国祥扎准了内地观众的心。
共通
曾国祥导得好。
无论懂人还是懂地,都没有割裂。
人,是此地的人,生生不息。
地,是此人的家,藕断丝连。
他的同行,很多北上的香港导演,水土不服,就是将人和地割裂了。
人,悬浮;地,也跟着魔幻起来。
原本,香港电影最擅长的,“大时代小人物”强烈对比主题,无用武之地。
失败的例子中。
有的被资本裹挟,相信票房至高无上的鬼话。
有的复制粘贴成功模式,连卡司里内地演员擅长什么都不想研究,是熟张就行。
还有一种,玩混搭,打擦边球,是小聪明,第一次用,有新鲜感,再用就腻了。
不得不说彭浩翔,曾国祥的朋友。
以前总是邀请曾国祥出演他的电影,要么主演,要么客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