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两人都来了内地发展。
好友,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对手。
彭浩翔没有逃开水土不服的命运。
他的电影一直被诟病“低俗”,要说是“罪”,不客观。
代表作里的“低俗”实为提炼香港市井幽默的“毒鸡汤”,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背景。
甚至地缘优势体现在,他的电影用粤语观看,更带感。
但是,他为内地观众量身定做的作品就翻船了。
《撒娇女人最好命》原著来自台湾畅销书,有当地金钱至上的社会心理。
翻拍版,故事发生地改到上海。实际地理距离不远,但文化背景已经是鸡同鸭讲。
具体而言,看电影里铺梗。
女主送男主的爸爸“一堆三级片”,而不是内地语境中更常用的“黄片”。
嘲笑周迅的扮相,也用了一个梗,说她像“蔡琴”。
有几个内地观众知道蔡琴呢,知道她的又有几个知道她的扮相呢。
隋棠的“吃兔兔”居然成为这部电影留给观众最顽固的一点印象。
不就是在上海的城市背景里,嗲嗲的台湾腔太抢戏了。
说到底,彭浩翔还是在拍港台片里的爱情把戏,让观众觉得很违和。
看曾国祥。
两部导演作品,都选的是地地道道的内地小说。
从字里行间里去研究、去琢磨,故事在说什么,人物怎么从字句里长出来的。
就像他演戏,必须走进角色里,而不是让角色靠近自己的趣味。
他挑了一堆小人物演,成为他导演之前的彩排。
演一次,不亚于导了这个角色的人生小品。
所以说他证明“演而优则导”,所有人得闭嘴。
《春娇与志明》,他演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小舅子。
《老笠》,他演一个30岁了也混不出头的九流演员。
《维多利亚一号》,他演一个沾黄沾毒的糜烂青年。
一个比一个差劲。
曾国祥从来不掩盖青春的丑态。
但也因此,他摸清了当代青年的共性——
渴望燃烧的废柴。
快要被迷惘压垮、窒息了,不如就背靠时代投入到一场自嗨里,也是一种“不服输”精神。
他尊重小人物。
他尊重小情绪。
《春娇与志明》中,他演志明的小舅子,一天到晚窝在家里,受姐姐和妈妈照顾。
就这样的烂人,却对姐夫有着各种小情绪。
但他也不正面摊开说,而是一边做着其他事情一边含沙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