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航天技术和天文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也开始考虑星际移民的问题。要知道地球这个家园肯定不会是永恒的,总有一天会走向衰败或者不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找到地球以外的家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找寻适宜居住的系外行星。
由于行星自身是不发光的,因此找寻系外行星要远比找寻恒星困难。如今科学家借助各种观测手段,一共找到了4000多颗行星。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又在这4000多颗行星精心挑选出了24颗“超宜居”宜居星球,他们认为这些“超宜居”的居住条件要远比地球更加完美。那为什么科学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宜居带模型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了解什么样的星球才算是“宜居”。目前来说,科学家一共总结了6个要素:
- 处于星系宜居带当中;
- 拥有一颗处于稳定期的恒星,且处于恒星系的宜居带当中;
- 拥有地磁场;
- 拥有合适的大气层;
- 拥有一颗和自身尺寸相差不大的卫星;
- 周围存在较大行星的守卫。
为什么会有这些要素呢?
要知道,我们所在的地球是岩石星球,星球上拥有许多不同的元素。而在宇宙当中,主要是氢元素和氦元素,剩余的元素不到1%。如果我们处于星系的边缘,那里的“重元素”实在太少,不足以支撑一个宜居星球的存在。但如果我们处于星系的中心,那里的物质密度很大,有很多大质量天体,它们发出的辐射足以消灭所有的生物。因此,宜居带星球不能距离星系中心太近,也不能距离太远,只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才适宜人类居住,这个范围就是星系的宜居带。
至于恒星的宜居带,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拿地球为例,地球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来源于太阳核心的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的强度取决于太阳自身的质量。一颗恒星质量越大,烧得就越快,辐射强度也越大,寿命也越短;如果质量越小,烧得就越慢,辐射强度也就越小,寿命也就越长。恒星的宜居带说的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行星恰好可以保存住液态水,不会冻结,也不会被蒸发掉。地球就恰好在宜居带当中。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恒星的寿命不能太短,否则就不能够住太久,当然恒星的寿命也不能太长,因为那样辐射强度不够,宜居带会很靠近恒星,容易被潮汐锁定。所以,一颗合适的,处于稳定期的恒星是很重要的。
至于后面4条,地磁场的目的是用来抵抗恒星风的,如果没有磁场,那么恒星风很有可能就会消灭掉行星表面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