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把社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二阶段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第三阶段为西汉时期;第四阶段为东汉时期。
司马迁认为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人们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第二个阶段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第三个阶段是西汉时期;第四个阶段是东汉时期。
司马迁认为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都属于大一统的社会状态。
第三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相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它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体制和制度体系。
从第四个阶段开始,司马迁提出了自己的“大一统”思想。他认为到了第四个阶段之后,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国家体制也逐渐完善起来。这一观点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有很大不同。
何休的“大一统”思想
何休,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何休的一生可以说是学富五车,他在研究《公羊传》的同时,也对周礼进行了研究,对《周礼》中的“大一统”思想有一定研究。
在何休看来,“大一统”就是天下归于统一,所有的诸侯国都应该归顺中央,都应该遵守中央的法律制度。
何休认为这是统一天下最重要的一点,他把统一天下称之为“大一统”。何休的“大一统”思想是由《公羊传》中“大一统”的含义引申出来的,他把“大一统”理解为天下归于统一。
何休在《春秋繁露》中曾经说过:“大一统者,一统于中央之政而不偏也。”何休认为在国家政治层面上,中央与地方、中央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都应该是一种统一的状态。所以他提出了“天下一统”的概念。
何休的这一观点是针对当时诸侯割据、战乱不止的现实情况提出的,他认为如果想要实现天下统一,就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何休认为在当时诸侯割据、战乱不止、群雄纷争的情况下,天下百姓对中央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所以他们才会以战争来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