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农历二月初二也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春耕节等,寓意着大地复苏,百虫苏醒,一年的农事活动将要开始。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如果穿越到唐代,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阳光明媚,和风拂煦,百姓在田间采撷野菜,游乐其间。到了明朝,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等项目。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谓引龙,虫不出也。”
不过,二月二为什么会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呢?民间有两种说法。从节气来说,农历二月初很多地方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也认为这是和风化雨的龙王之功劳。从古代天文学来说,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组成完整的龙形星座,每到农历二月的黄昏时分,“龙角星”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所以称“龙抬头”。
“龙角星”
“龙抬头”寄托了古代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龙在中国历史上起源甚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龙的记载,如《易经》中的“亢龙有悔”、“见龙在田”、“见群龙无首,吉”等描述。汉魏以后,关于龙的形象描写越来越神奇,甚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被《说文解字》称为“鳞虫之长”。
玉猪龙
龙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渗透在“龙的传人”血脉之中。时至今日,生活中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二月二,还有很多中国节日和风俗与龙有关。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端午节的赛龙舟。古代的皇家龙舟非常奢华,如南宋《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liè)皆雕镂金饰,舟上建有数层楼台,金碧辉煌。在如今的湖南汨罗市,人们在赛龙舟之前会先去屈子祠,将龙头供在祠中,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纪念屈原,也拜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