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喜欢童话!我要把电影拍得像童话。"——蒂姆·伯顿
蒂姆·伯顿被誉为"鬼才导演",是当今好莱坞为数不多,既能保持票房不败,又能独成一派风格的大师。在三十多年的导演生涯里,共拍摄不到二十部电影,但其中却不乏佳作:《剪刀手爱德华》、《圣诞惊魂夜》、《僵尸新娘》等都深受好评。
2003年,蒂姆·伯顿凭借《大鱼》入围第5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卫·林恩导演奖。不同于他以往那些掺杂了阴暗和恐怖元素的哥特式电影,《大鱼》以明亮、温暖的故事向观众展示其童话情结。
导演蒂姆·伯顿
《大鱼》是以儿子威尔的口吻讲述父亲爱德华传奇的人生,父亲的人生就像是童话故事,亦真亦幻,光怪陆离。长大后的威尔对父亲产生质疑,并试图找寻父亲真实的人生经历,直到爱德华离世,威尔才了解到真正的父亲。
很多人看完电影,吐槽看不懂,实则是没读懂导演关于成年人童话故事的展示。接下来,我将从导演的童话情结、影片童话的表现手法及背后的文化隐喻,解读这部为成年人讲述的童话故事。
一、导演的童话情结源自孩童时的经历蒂姆·伯顿的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有点神经质的人,而父亲因为没能成为棒球运动员,总是郁郁寡欢。他没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之后由祖母抚养长大。幼年时,他的房间就被父母莫名的钉上木板,只剩下两条缝隙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孤独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压抑他的"奇思妙想",蒂姆时常躲在房间里画画和看电影,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让他对幽灵、古堡和精灵等虚幻的元素总是那么敏感。
1978年,蒂姆·伯顿从加州艺术学院毕业,顺利进入迪士尼动画公司从事动画工作,随后进入电影行业,开始一步步形成自己特有的电影风格——成人电影中的童话故事。
艺术创作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动因无疑是艺术家的无意识本能,艺术创造所渴望表现的内容正是在艺术家无意识领域被深深压抑着的童年时期的情结和愿望,而表达这种情结和愿望的创作途径则是幻想。
这段童年经历对蒂姆·伯顿后期的兴趣、品味以及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他在创作中的无意识。不难发现,童年生活中有关自我世界的幻想成为了《大鱼》童话故事题材和风格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大鱼》的每一处的童话情节,都是导演自我性格以及童年遭遇的投射。
童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虚构、夸张等来塑造虚假的故事,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文学类型。从童话的范畴中,我们可以看出"成人"与"童话"是两个相行甚远的概念,但是在《大鱼》中,导演运用童话的表现手法,通过电影的语言和画面,为观众娓娓道来一个带有梦幻、荒诞的童话世界,无处不存在着童话色彩,让"成人"和"童话"这两个概念迸发出别样的火花。
二、解剖影片中童话的表现手法不同于《魔戒》等电影,《大鱼》没有将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建立在完全架空的背景下,而是选择用童话的形式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的穿梭。导演睿智的将主角置身于现实之中,设置了一个平行的时空,将爱德华年轻冒险的幻想故事与儿子威尔在现实中寻找真相的努力作为两条故事线。
(1)在"幻"的表层下维系一个"真"的深层结构
爱德华热衷于讲述年轻时冒险的故事,真实的经历中加入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人和经历:有能预测别人死亡的女巫、力大无穷的巨人、会在月圆之夜幻化为狼人的马戏团团长、魅力无比的连体姐妹花、幽灵镇居民、被戒指诱捕的大鱼…... 爱德华的世界就是一个理想的童话乌托邦。但插入如此不真实的幻想,并没有让观众觉得缺乏内核或是远离现实,因为影片安排了儿子威尔。童年的威尔对父亲的童话甚是好奇,随着长大,他渴望了解真实的父亲,开始找寻真相,这个时候的威尔,也在试图将观众带回现实的世界。
最后,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一一到场参加父亲葬礼,让我们相信了爱德华的传奇故事是存在过的,幻想的童话故事也让威尔领略父亲的爱以及生活的真谛。在影片的结尾,威尔继续给自己的儿子讲着关于大鱼的童话故事,代替去世的父亲继续传递着父亲对待生活的态度。
(2)在倒叙的总体方向上,不断穿插其他叙事时间顺序,还原爱德华亦真亦幻的童话故事
回看《大鱼》,我们不难发现,导演不是采用单一化的叙事时间模式,它是一大段的倒叙又马上回到一小段的顺叙,每一段顺叙都是为了下一段倒叙的创造和发生做好条件。因而,很多人初看《大鱼》,直呼看不懂影片,原因之一是没有理清电影的叙事顺序,沉溺于爱德华的回忆故事里无法自拔,没有立即做好时间跳跃的准备,进入下一个童话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