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 、 秦腔 、 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区。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国有专业剧团163多个,民营剧团2239多个,从业人员10万多人。
豫剧的唱腔:1、祥符调:
祥符调发源于封丘,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小生多用假嗓,老生用真嗓、假嗓等,旦角多用假嗓,丑角多用真嗓和假嗓,净多用疙瘩腔,风格清新典雅、悠扬婉转。
2、豫西调:
豫西调(西府调),发源于洛阳。 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真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中,旦行有常香玉、崔兰田 、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老生有三张一周、贾宝须、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顺等。
3、豫东调:
豫东调发源于商丘,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特点,真假嗓结合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假嗓、真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老生有 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等;小生有赵义庭、黄儒秀等;武生有李国范等;旦行有马金凤、花桂荣等;净行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3、沙河调:
沙河调(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老生有顾锡轩等;小生有刘法印、张三旺等;武生有曹彦章等;旦行有刘玉梅、安金凤 、徐梅兰等
豫剧的行当: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的结构组成。
四生即老生(分为大红脸和二红脸)、小生(早期包括武生、小生、娃娃生)、边生(二补生,即扫边老生,一般为次要角色,后逐渐并入老生行)
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包括花旦和闺门旦)、老旦、武旦、彩旦(丑婆)
四净是正净(也作铜锤、黑头;俗称大花脸)、副净(也作架子;俗称架子花脸)、武净(俗称武花脸;包括摔打花脸)、毛净(俗称毛花脸)
一丑是三花脸(丑)
豫剧的表演豫剧的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
青衣和闺门旦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
彩旦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