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和黄梅戏的特点,安徽黄梅戏和河南豫剧哪个好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6-08 09:30:48

唐晓敏

(一)艺术特点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国千百年来占领舞台的只有一种戏剧——戏曲。”(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第3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有自己的许多特点。首先,戏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包含着音乐、诗歌、绘画、雕刻、舞蹈、小说、建筑等艺术元素,但又以歌舞为核心。歌舞性是其突出的特点。中国传统戏曲特别重视的是“唱”。京剧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舞,唱腔是排在第一位的。戏曲演出的名角,首先必须唱得好。如“四大须生”、“四大名旦”,首先是唱得好。有一些京剧剧目,多年演出,百听不厌。如《武家坡》的情节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语言文字方面也很平常,但唱腔非常优美,因此有长久的生命力。京剧的念白也有歌唱性,即富于旋律感,节奏感,富于音乐性。其次,舞蹈也是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唱腔一起,担起“以故事演歌舞”的重任。有些剧目甚至主要是舞蹈演出,如《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绸舞。当然这并不很多。京剧的舞蹈,更多是与京剧表演的唱、念、做、打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京剧由此也具有了“无动不舞”的特点,即所有的动作都带有舞蹈的性质。民间历来流传这样一句谚语:“生书、熟戏、听不够的曲艺”。虽然这话由谁首创, 创于何时皆已无从查考,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却反映了民众普遍的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评书实际上是一种评讲故事的艺术, 其核心是故事。而听故事要求的是“生”,也就是新。因为故事中悬念、突转、离奇、曲折等审美元素的欣赏大多不具备重复性。而戏曲也经常表现故事,那为什么对戏曲的欣赏却要求“熟”,何以观众会痴迷于那些情节早已烂熟于胸的剧目呢?其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在本质上不是故事,而是怎样来演故事。这种高度艺术化的表演、美仑美奂的歌舞才是真正赋予戏曲以无穷魅力的源泉。

传统戏曲的第二个特点是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传统戏剧常常运用以虚代实、以虚显实的表现方法:挥鞭作马,叠椅为山,两面旗一夹就代替了车和轿,四个小卒在台上走一圈就代表一支大军,开门、推窗、登楼等只须做几种虚拟的手势或身段,等等。京剧的虚拟性,使得舞台空间非常开阔,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因此能够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人物虽然不是很多,但故事涉及官府、民间、城市、乡村,还关乎阴阳两界。时间长达三年之久。这样丰富的内容,通过虚拟的舞台能够很方便地加以表现。虚拟性也更突出了演员的卓越技巧。并给观众发挥想象力留下广阔的空间,往往能收到比有实物实景更逼真的艺术效果。如京剧《秋江》中的尼姑追赶自己爱慕的书生到江边,搭一艘民船,民船艄公接尼姑上船以及上船后开船均在江边的水面上进行,舞台上虽然没有水和船,但艄公和尼姑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江水和船只的存在。曾过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川剧剧团北京演《秋江》,他请一位亲戚——老太太看戏,回来后问她:“《秋江》好不好?老太太说:“很好,就是看了有点头晕,因为我有晕船的毛病,我看出了神,仿佛自己也坐在船上了,不知不觉地头晕起来。”京剧《三岔口》由于很好地表现出了京剧的虚拟性,历来是中国代表团出国演出的代表性剧目。

戏曲的第三个特点是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动作,是一种含有能够传神写意、满足观众真与美追求的、既抽象又具象的艺术语言。程式不单纯是生活的摹拟,它既依据生活逻辑,又依据戏曲艺术自身的逻辑。程式的形成,是一个以美学处理生活的过程。戏曲程式不但是程式语汇,同时又是演员的基本功。程式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程式可以说是京剧表演的“零件”。演员在戏校、科班里学的时候,着重就是要学好这个程式,学会一个个“零件”。戏校出来,打造零件都会了。到了一个戏里面,再根据程式语言,组合出剧中的人物。

戏曲的第四个特点是文学性。传统戏曲的优秀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剧本是结构、语言,都非常富有文学价值。昆曲《单刀会》:“【新水】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这小舟一叶。才离了九重凤阙,早来到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觑着这单刀会一似那赛村社。【驻马听】依旧的水涌山叠,水涌山叠。好一个年少周郎恁在那何处也。不觉得灰飞烟灭。可怜黄盖暗伤嗟,破曹的樯橹恰恰又早一时绝。只这鏖兵江水犹然热,好教俺心惨切。(内作水响介)(付)好大水吓!(净)周仓,这不是水,(付)吓!(净)这的是二十年前流不尽的英雄血!”也非常有感染力。由此,中国传统戏曲的剧本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让读者阅读。朱光潜认为:“独自阅读剧本优于看舞台演出的剧……许多别悲剧的伟大杰作读起来比演出来更好。”(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独立阅读剧本不一定比看舞台演出更好,不过,优秀的剧本确实是可以通过阅读来感受与欣赏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剧本即是如此。

中国传统戏曲与欧洲的戏剧有很大的不同。欧洲戏剧讲究时间地点与情节的高度集中,并要求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国传统戏曲则没有这种明确的要求。许多传统戏曲时间、地点都并非一时一地,情节也往往很复杂。如《牡丹亭》,全剧共55回,“如果连续演出大约要一整天(24小时),涉及到的地点有南安、岭南、杭州、扬州诸地,时间则有三年之久,事件不仅涉及官府、民间、城市、乡村,历史、当下,而且还关乎阴阳两界、自然、社会、心理以及人、神、鬼诸端。”关于欧洲戏剧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区别,美学家杜书瀛这样说:“一部西洋戏剧,其舞台时间一般都只有两三小时,看到一个戏剧冲突从开端到结尾的全过程。所以,西方戏剧家写戏,认为关键在于找到戏剧冲突,特别是要抓住冲突的高潮,而高潮又总是连着结尾。找到冲突的高潮和冲突的解决(结尾),一部戏剧自然也就瓜熟蒂落,因此,西方戏剧家往往从结尾写起。但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则不同。中国人喜欢看有头有尾的故事。所以,中国戏曲作家写戏,往往着重寻找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而不是像西方戏剧家那样着眼于冲突;中国戏曲当然不是不要冲突,而是在冲突中附带展开故事。因此,中国戏曲的开端往往不是像西洋戏剧那样从戏剧冲突的开端开始,而是从整个故事的开端开始。中国戏曲,特别是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叙述故事总从‘开天辟地’讲起,而且故事情节进展较慢,开端离高潮相当远,结尾又离高潮相当远,一部传奇往往数十出,还要分上半部、下半部,整部戏演完,费时十天半月是常事。”大致上道出了两种戏剧的不同之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中,戏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戏剧是中国人唯一的一个全民性的公共娱乐,戏剧之于中国人,就好比运动之于英国人,或斗牛之于西班牙人一样。” 历史上,戏曲是全民欣赏的艺术。有研究者指出,昆曲盛行时,“上自王公士夫,下至走卒皆酷嗜之。”尤其在江南,“市井鄙夫及乡曲细民。虽一字不识也,亦能拍板高唱一二折。”中国传统戏剧对民众的影响即广又深,在相当的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民众的性格。对此,余秋雨曾这样讲:“流浪戏班难道仅仅来赚取钱财?他们留下的东西应是更多。穷乡僻壤的草台班演出,岂止是驱走了一夜的寂寞?它们或许能向劳苦的农民惠赠一生的话题。于是,一字不识的世代贫民,都知道自己民族曾经产生过的英雄和败类;见闻狭窄的市井妇媪,一生都与历代敢于争取自由的悲剧女主角感情相通山隅海陬的邻里纠纷,往往通过著名戏剧故事中的情理来公正排解;捍卫祖国疆土的战斗中,兵卒们的心目中闪动着前代壮士的形象……毫无疑问,舞台是中华民族接受多方面教益的最广阔的讲坛,文人墨客对名山胜景,心头会浮现出情景契合的著名诗句,而广大人民群众在种种生活境遇中更多的却是哼起几句戏曲唱词,呼唤来一个剧中的形象。”

(二) 主要剧种

中国传统戏曲中,最重要的剧种有如下这些。

京剧,曾称平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民国时期,京剧“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

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区。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绍兴为古越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为“越剧”。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越剧以唱为主,长于抒情,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起源于皖、鄂、赣3省交界地区,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黄梅戏是从民间小戏发展出来的,小戏的近距离的演唱表演,决定了黄梅戏音量小,声音自然甜美,无高音也无低音的音乐特点,并从而形成了黄梅戏易懂、易学、易唱和易传的艺术特点。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三)社会影响

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言,戏曲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人指出:“戏剧是中国人唯一的一个全民性的公共娱乐,戏剧之于中国人,就好比运动之于英国人,或斗牛之于西班牙人一样。” ( 美 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第1页,匡雁鹏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朱琳:《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第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历史上,戏曲是大众化的艺术。即使是今天被看做是高雅的昆曲,当时也有广大的受众。昆曲盛行时,“上自王公士夫,下至走卒皆酷嗜之。”(《戏剧之变迁》,载陈伯熙《上海佚事大观》,第45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尤其在江南,“市井鄙夫及乡曲细民。虽一字不识也,亦能拍板高唱一二折。”(剑秋:《昆剧衰微史》,《申报》1916年7月1日)(朱琳:《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第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关于戏曲的教育作用,余秋雨在《戏剧审美心理学》中说:“流浪戏班难道仅仅来赚取钱财?他们留下的东西应是更多。穷乡僻壤的草台班演出,岂止是驱走了一夜的寂寞?它们或许能向劳苦的农民惠赠一生的话题。于是,一字不识的世代贫民,都知道自己民族曾经产生过的英雄和败类;见闻狭窄的市井妇媪,一生都与历代敢于争取自由的悲剧女主角感情相通山隅海陬的邻里纠纷,往往通过著名戏剧故事中的情理来公正排解;捍卫祖国疆土的战斗中,兵卒们的心目中闪动着前代壮士的形象……毫无疑问,舞台是中华民族接受多方面教益的最广阔的讲坛,文人墨客对名山胜景,心头会浮现出情景契合的著名诗句,而广大人民群众在种种生活境遇中更多的却是哼起几句戏曲唱词,呼唤来一个剧中的形象。”(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第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