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尕闲的时候,在追电视剧《婚巢》。偶尔,我也凑上去看一眼。这一看,坏了,入戏了。
电视剧《婚巢》讲述了八零后青年结婚面对城市高房价的奋斗故事。八零后双胞胎姐弟阳雪和阳立男从老家小城到大城市工作,同时面临着婚房的问题。阳雪的男朋友于致远家庭条件优于阳雪家,给准备了婚房,未来的婆婆郝丽蓉因此处处防备阳雪。婆婆的行为给两个人的感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是两人终于经受住了考验,结成连理。阳立男和女朋友宁宁感情很深,但是宁宁的母亲要求立男先买房才能结婚。立男一再努力却一再落空,差点误入歧途,幸而一家人守望相助,终于迷途知返。宁宁母亲也终于理解了立男,同意两人的婚事。经历一番风雨洗礼,所有人似乎都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注意,此处,我用了“似乎”二字。其实,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反思精神,好了伤疤忘了疼。
对于我们六零后,尤其是在体制内工作的这一代人,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来说,是幸运儿,基本上没有经过房子的煎熬。但是,我的外甥都赶上这个高房价的时代,努力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房奴。
但是,看了电视剧《婚巢》,脑子里闪过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中的一句话:其实任何人,在经历时,都不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人的感觉是一种放大电路,可以同时实现输出信号的放大和缩小或者可调。怎么说呢?人们对于自己所享受的幸福,常常会视若无睹,不以为意。但是,人们对于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感觉上会无意识地去放大。因为,人们过于关注和在意自己敏感的那些事情,你越回看它,它就越会放大。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幸福和痛苦的感觉都是失真的,而人们却毫无知觉。
这些道理,绝非说明白就能明白,也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有了岁月的沉淀,就自然而然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那么,如何做到自己理解自己呢?要想活得通透,自己和自己表达或许是最佳的途径。通过表达,去理解自己。把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开,自我的交谈,自我的辩论,自我的开解,自我的治愈,自我的探索,自我的发现……直至开悟。
表达,并非大声喧哗,更不是像祥林嫂一样,逢人便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我真傻,真的。”我说的表达,实质上就是自我开解,进而达到自己与自己的和解。
诗人辛波斯卡说,一个人可以爬上山丘,屏住呼吸,却无法像玫瑰一样生出枝叶,长成树丛,因为“只有玫瑰才能盛开如玫瑰”。同样,每个人都只能按自己的方式绽放人生。
因此,理解,必须是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别人谁都无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