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上的渔樵耕读
唐庚,北宋后期的官员,他所拟的考试策论题目《耕读》,正式将耕读一词搬上了历史。
根据记载,他对耕读历史的演变过程有着深刻认知,西商周时期,官吏与百姓并无太大差异,都要进行农事活动。春秋时期,管子将士农工商区分开来,人们各司其职,互相尊重。可到了孔子的时候,却极力主张将耕读区分开来,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呢?他进行了举例分析,间接表达了对于孔子武断的想法进行了批判。
当然通过今人的眼光看待此事,唐庚的这一策论考题更多是为了宋代的耕读一体模式扫清障碍,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搭桥修路。
十分有趣的是,许多反对耕读一体的文人开始了苦心钻研孔子为何提出那样的观点,但是许多人无法自圆其说,反而在钻研的过程中成为了耕读一体的践行者。
北宋以后,耕读文化进一步扩大,许多乡绅世家更是将耕读二字写于家中,时刻警醒自己,告诫后辈既要善于读书,又能耕田种地,千万不要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南宋名臣赵纶更是做诗告诫其子赵玉汝
如今的耕读牌匾
“颜筋柳骨徒尔工,岛瘦郊寒竟何益?劝汝耕田勤读书,丰公非是无官职。”
其子也不负先父遗志,一直恪守着耕读传家的传统。
综上,耕读一词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到宋代的大行其道,这背后的转变蕴含着时代变化的奥秘,光阴轮状的深意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耕读一词也因此正式进入了文化层面,被世人所接受。
三、 著书立传,刺激农业,影响深远,耕读文化全力助推宋代文化发展耕读合一是体力与智力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推动着宋代文化的繁荣。这里面最为突出的当属以下三方面。
- 知识与农业的结合,大量知识分子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农业的知识含金量大大增加,农业发展也因此迎来了繁荣期
知识分子
南宋名臣张浚的好友苏云卿就是一个将知识带入农业生产领域的妙人,他运用古人先进的农业方式管理生产农业,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开辟出荒地进行蔬菜种植,面向市场四季提供蔬菜,受到了众人的追捧。农事知识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一粒米的珍贵,耕作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知识分子了解民间疾苦,加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取材
耕读模式不仅仅让知识分子体验了农耕的辛苦,也让他们在创作文学作品中增添农业题材。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农业书籍,如《农历》、《菊谱》、《农书》等,这些书籍极大的丰富了宋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根据统计,仅仅宋代一个朝代编写的农书就超过了140部,这远远超出了此前所有朝代农书的总和,宋代耕读结合模式下的农业发展可谓是惊为天人。此外,关于农业的诗作也大量衍生,诗词歌赋不再是原本的高高在上,原来也可以贴近生活,靠近农业。
《农书》
- 儒家文化普及到农家,社会思想迎来巨大变革
耕读模式不仅对于宋代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农家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原本从事农业的农家,绝大多数的人文化知识都不高,当然,这里指的是科举应试的文化知识,要是谈及农业知识,那估计十个士子也不了一个老农。
而宋代兴起的耕读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农家人意识到科举的重要性,再加上政治上的开明,农家子弟也可以入朝为官,再不济也可以应付底层官吏。因此农家接受到了来自耕读文化冲击,读书也逐渐成为了农家子弟出人头地的途径之一。
结语一言以蔽之,耕读文化自宋代确立以来,不仅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耕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兼容性的文化,他将农业文明与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论语》
《农书》
《中国农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