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公离开那间略有些沉闷的公寓后,步入的下一个场景,却是一个人声鼎沸的股票交易所。场景的变化,喻示着女主挥别了一场枯萎的爱情,而步入一段新的心路历程。电影通过这种前后场景的动静对比,而非外在的情节冲突,来表现人物心理,进而满足观众的故事*。
这种电影叙事的故事性,当然是稀薄的。但它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观众从关注故事曲折性的审美期待里,轻易抽身,而把注意力投入到人物的情绪变化上来。远离故事后,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细致入微地内在心理与*。
2、优美隽永的画面。
这部反类型片的艺术电影,之所以能在影史上有它的一席之地,与该电影优美隽永的画面是分不开的。有人评价该电影:
安东尼奥尼精心构建着每一幅画面,没有一寸胶片不是在为艺术服务的。
幽灵不会哭
对比强烈的黑白影像。安东尼奥尼拍摄本片的1962年,距离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已经过去了32年。选用黑白胶片,更多是导演的一种主动艺术追求,而非技术上的受限。
这与阿方索·卡隆曾获三项奥斯卡的《罗马》如出一辙。颇具意味的是,两部电影情节的发生均在60年代,《罗马》电影名甚至是本片的情节发生地。这似乎表明二者心有灵犀的不约而同,更是某种艺术表达的曲径通幽。
女主人公维多利亚,就像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现代荒谬剧里,那位苦苦等待的戈多。她无比纠结,却又最终告别一段相恋多年的感情。
在她的第二段感情中,也是若隐若离。似乎对新的恋情有所期待,却又常常拒人千里。
黑白的画面,具有更强的对比度。《蚀》采用这种纪录方式,呈现了人物间的隔离,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越肩的正反打镜头。维多利亚执意离去,而里卡多苦苦追寻原因并极力挽留。两人不平等的关系,反映在构图上。镜头给了维多利亚一个正面的特写,那个可怜的男人,则只有一个模糊的后脑门。
不均衡的左右构图。不借助对白,仅通过一组简单的画面,将人物分别置于画面两侧。很好展示了两人情感上的疏离。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画面人物只占据很小角落,充满画面的是各种物体陈设。暗喻了二者关系中间,似乎隔离着很多芜杂的东西。
随处可见框式取景。导演表现出了对框式取景的特别喜好。在开始的场景里,先是给了一段长达10秒的长镜头,一个类似工艺品的东西,与一口扔满了烟蒂的烟灰缸,一同被摆在空的相框后面。
然后女主角不断出现在门框,窗户中间,形成了一幅幅看似轻描淡写,却寓意深刻的画面。
这些人造物,似乎把人束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与天地里,让人丧失了活力与自由。同时,更表现了人与物的界限模糊,让人成为了镜头里的另一种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