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元夕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原文加翻译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6-16 16:04:55

依然是元夕主题。为本人查阅修辑,有异议者,欢迎商榷。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背景:词人避难江南,时正逢元宵节。

宋代元宵节是最盛大的节日,王朝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与民同乐”,大肆渲染节日的气氛。

北宋亡后,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更加追逐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在临安仍继续着元夜狂欢的旧传统,其盛况有增无减。

周密《武林旧事·元夕》条记载说:“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

李清照此时南渡,已几经人生风雨和无尽的磨难坎坷,

又逢佳节,更有无限的愁绪和忧虑,

所以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元宵词。

永遇乐元夕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原文加翻译(1)



释义:

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融化的黄金。

合璧:合成璧玉一样。

璧:中间有孔的玉。祭祀的玉质环状物。

《尔雅》云:

肉倍好,谓之璧;

好倍肉,谓之瑗;

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边也。好,孔也

即:大孔者为,小孔者为璧。孔径与玉质部分边沿相等者为

染柳烟浓:新生柳叶如绿烟般浓染 (南方此时柳叶生发)。

吹梅笛怨:

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

“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

这既符合元宵节正当初春的季节特点,也切合词人此时的心情。

次第:接着,转眼。

次 :

1.第二:次日,次子,次要。

2.等第、顺序:次第、次序、名次

3.中间:胸次。

4旅行所居止处或途中暂停住宿:旅 次、舟次、次所。

5.有序的排列。

6.停泊。

第:(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时代)

1基本含义: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科第。

2.引申含义:次序——第一。

3次序:~一。次~。等~。

4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科~、及~ 、落~。

5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宅~ 、府~。门~。进士~。

6但:运动虽益于健康,~不宜过于 剧烈。

中州: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 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 纸做成的头饰

簇带:满满的戴着

簇,聚集之意

1.本义是小竹丛生,也可通“蔟”,表 示蚕山。

2.引申亦指聚集,丛凑,

3.作量词,丛聚成的堆或团

带:

1.《说文解字》:“带,绅也。男子鞶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 。

身上用以系佩类似巾或巾之长条物是带之范式。

2.本义: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 条物。如:带子、皮带。领带、 一衣带水。

3.同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

1.美好、漂亮。

2.引申为出众、出色。

3.引申为兴隆。

4.(衣着)整齐鲜明。

济:

1.渡,过河:同舟共济。

2.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3.补益:无济于事。

jǐ 〔济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楚chǔ

1.落叶灌木,鲜叶可入药。枝干坚劲 ,可以做杖。亦称“牡荆”。

2.古代的刑杖,或学校扑责学生的小杖:捶楚,楚掠(拷打),楚挞(拷打)。

3.中国春秋时国名:

楚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空),楚声,楚歌(楚人之歌),楚狂,楚腰(泛称女子的细腰)。

4.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楚剧。

5.痛苦:苦楚。痛楚。凄楚。酸楚

6.清晰,鲜明,整洁:清楚。衣冠 楚楚。

永遇乐元夕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原文加翻译(2)

鬟: huán古代妇女的梳成环形的发卷

即在头上或额旁梳成环形髻。其式有高低、长短、大小等多种

鬟,总发也,

从髟【biāo意思是头发长,“髟”字多与毛发有关】

睘( qióng)声。——《说文》。

郑珍注:谓盘鬟如环。

鬢 :bìn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召:呼唤

1.zhao呼也。从口,刀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说文》。

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2.shào古邑名;姓氏或者寺庙。



翻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灿烂的落日光辉,仿佛黄金熔化、金光闪闪,

那薄暮的云,衔接合拢在一起像白色的璧玉。

但是人在哪呢?

描写元宵节美妙的节日晚晴,景象迷人,紧接着反问:“人在何处?”

“人”,很多译指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避难临安、寡居无依,在元宵节日想起丈夫在世时的欢聚情景,当然是在情理之中。

但是,从上下文看,应指作者自己。她曾经这样悲歌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

江山依旧,物是人非,而我现在是在哪里呢?(世事恍如一梦)

节日的美景,反而使主人公感到一片寂苦凄凉。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浓染,那吹出《梅花落》的笛声幽怨,

(这初春佳节的气氛)究竟有多少春意呢?(应该春意盎然,充满活力、喜庆)


永遇乐元夕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原文加翻译(3)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在这元宵节日,沐浴在融暖温和的天气里,难道接下来就没有风雨了吗?

这里的“风雨”,不一定专指自然界的风雨,因为词人并不真正担心元宵佳节会刮风下雨,

隐指了金兵的进犯,世间的艰险、人生的坎坷,所谓“天有不测风云”。

李清照《给胡尚书信》: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作者岂不是也曾经,度过了那么美好的元宵佳节?)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乘着香车宝马、来相召去赏灯的酒朋诗友,被我谢绝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往日汴京元宵节繁盛热闹,闺中妇女有许多闲暇,记得那时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戴着翡翠羽毛的帽子,金线捻成的雪柳,个个头上插得满满的打扮得整齐漂亮。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现在憔悴衰老,发髻像被风吹乱(懒得梳理)鬓发也斑白了,怕夜间出去被人看见。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倒不如向那帘儿底下,偷偷去听他人的欢声笑语呢!

“向帘儿底下”,而不是坐在桌案前,说明作者想更贴近地感受那热闹

(她是热爱生活的——从少女时代的词可以看出,

但此时心情复杂,更适宜,于热闹外,独自任愁绪幽幽)。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那薄暮的云接合在一起像白色的璧玉,我现在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浓染,那吹奏着《梅花落》的笛声幽怨,谁知道还有多少春意?

元宵佳节沐浴在暖融温和的天气里,难道接下来就没有风雨了吗?

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盛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我,被我谢绝。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多有闲暇,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

头上戴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撵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

如今容貌憔悴衰老,发髻像被风吹得散乱(懒得梳理),鬓发也白了,怕夜间出去被人看见。

倒不如偷偷地向那帘儿底下,听听外面别人的欢声笑语。

永遇乐元夕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原文加翻译(4)



赏析评价:

这首词,上阙描写了作者观元宵佳节景色,产生隐隐又浓浓的愁绪,而谢绝朋友们的相约看灯。

下阙回忆曾经佳节的欢乐景象,而现在憔悴衰老不想被人见,就且留家中听别人欢笑。

对比了过去和现在的不同社会境遇、自己和他人的截然相反的心绪。

也委婉曲折地批判了南宋小朝延苟安享乐、漠视民族危亡、忘记国家耻辱的国策,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印记。

有人说,李清照这首词“只是歌唱自己,不涉及国事”;

或者说它“除了抚今思昔,哀怨感伤,没有更为积极的因素”等等,

这显然是不公允的。

评价任何一篇作品,都离不开它所产生的社会时代、离不开作者的思想和生活感受;

同时,作品的形象、内容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也是我们评价作品的重要依据。

处在南渡、国破家亡的巨创痛楚中,李清照的悲叹个人遭际,

其意义本身自然带有动乱时代逃亡人民的共同哀愁,

反映出南渡人民辞乡别土、流离失所者的意欲返回故里的共同愿望,此其一。

其二,李清照是一位具有浓厚爱国思想的作家,这在其后期的诗文里有着更为明显的表现;

而其词,则因受到当时“诗庄词媚”的传统影响,

不能象在《乌江》(即《夏日绝句》)、《打马赋》等诗文中那样慷慨吟咏其高昂的爱国思想,措词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

但其怀念故国的情思,却仍然依稀可辨。

张端义《贵耳集》说:

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这就正确地指出了此词的故国之思。

其三,这首词问世之后,由于突出今昔盛衰感,

在社会上发生了强烈的反响,并引起一些爱国诗人、词人的共鸣。

例如比李清照稍后,而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刘辰翁及辛弃疾等,

都深受感动,起而“效易安体”,依声填词,以抒发他们自己的爱国情怀,就是明证。

李清照晚年的词作,不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有了较明显的转折。

从南渡前的追求爱情、抒写闺怨,

到南渡后的对“中州盛日”的深切怀念。

这个深刻的转折,不仅增强了李清照后期词作的思想深度,还在艺术方法上表现了新的探索和新的创造。

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彭孙遹《金粟词话》),这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

譬如此词的全篇,运用了许多质朴清新、浅显易懂的语言,得以生动、富有感染力地表达了她内心的细腻委婉的情思。

张端义在其《贵耳集》中曾具体地分析道: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

后叠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练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可见平淡浅近的语言,并不是浅陋俚俗,而是更见出作者在艺术上的创造性。

文学史证明:

大凡在生活旅途上遭受过沉重磨难和打击的作家,晚年的艺术风格,往往趋向平淡、自然。

(最近看杨绛的也是)

陶渊明、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都是这样。

苏东坡曾形象地总结这种文风变换的情况道: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非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见周紫芝《竹坡诗话》)

李清照晚年词风的变化,也突出地说明了这个规律。

她在南渡饱经忧患之后,已不再象青壮年时期那么逞才使能了,而开始从惊词险句转向了平易浅近,从而创造了她独树一帜的“李易安体”。

这个“李易安体”,人们公认,是李清照词作更为成熟的标志。

“平淡入调者难”,达到这一步,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表明词人在炼字炼句方面,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正是她“绚烂之极”的表现。

怪不得张炎在其《词源》中颇为感慨地说:

“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向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

能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选》),也是《永遇乐》艺术实践的成功表现。

是的,特别这最后两句收语,看似淡淡,

但极写其廖落、沉痛、悲苦。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但是现在呢:

中州节日时的盛况哪里去了?

它早已成为往事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只是对太平盛世、祖国山河的怀念之情。

所谓“江山留与后人愁”(见李清照《题八咏楼》)

谁能耐这“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呢?

词人李清照的是热爱生活的,可是南渡逃难以来,

亡国之痛、夫死之悲、流落之苦、谗言之毒,

一连串悲惨的遭际接踵而至,使她身心憔悴,再也难以打起精神来。

所以她只能悄悄地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也许是她冀望自我解脱,

但得到的,未必是节日的安慰,更引发了她内心的孤寂和悲痛感受——

别人照常欢笑着,而她,只能独自孤独着。

此情此景,正象她避难金华时所写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词人的泪水,也许正和着游人的笑语,度过这痛楚而漫长的节日之夜。

在这看似轻淡的两句中,隐藏着李清照内心的难以遏制的凄苦、忧愤之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