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著名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逝世74周年纪念日。
你或许读过他的一些作品,也曾听说过他的绯闻轶事,亦或被他的爱国事迹所感动。
我今日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作家迟子建眼中的郁达夫和他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不完美却有气节的文人郁达夫。
文 / 迟子建
二零一八年五月,我到新加坡参加《联合早报》文学节,身为记者和作家的张曦娜女士前来接机。
在去酒店的路上,她热心地问我首度来此,想看什么景观,她来安排。
我说最想寻访郁达夫当年在新加坡的寓所,张曦娜说恐怕你会失望,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住处未被保护起来,一处她去过,是一家商铺了;另一处稍微偏远,她也没去过。
我说不管怎样,我都想看看。
▲郁达夫与妻子孙荃
郁达夫在新加坡期间,并未有震撼的作品出现,他这时期是一个以笔为枪的战士,所写多为政论文章,一些随感和旧诗。
除却主观因素,个人情感受挫,不得不承认,环境的变化和时局的动荡,这惨烈的现实刺痛着他,也使他没有更大的精力和更从容的心境,进入缪斯世界。
我第一次读郁达夫的小说,是三十多年前在大兴安岭师范学校求学时。
不到二十岁的我,读惯了现代文学史教材中那些凛凛正气的幽愤之作,听多了呐喊和疾呼,读到《沉沦》,有点怦怦心跳,好像在一片血光飞溅的战场上,发现了一枝独自芬芳的野菊,美得凄迷,它怎么可以宣泄青春期的我们都会有的坏情绪?
那种唯美的堕落,伤感的消沉,立刻俘虏了我。记得教材参考读物中,还附有他另外的小说名篇《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读后也一样喜欢。
如今的郁达夫,同张爱玲和萧红一样,被众多的海内外学者再发现再研究,早已是浮出海面的冰山,巍峨毕现,光华灼人。
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郁达夫在教材中所占位置并不突出。
我因之前做学生时对他的作品印象深刻,教中国现代文学史后,便去图书馆把馆藏的郁达夫作品,悉数读了,愈发觉得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卓尔不群,理应席位更高。
我未请示系主任,自作主张撰写教案,给郁达夫开了个专题。
郁达夫在现实世界中,既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文人,也是一个率性多情的骑士,只要他中意的草原,不管领地属谁,都会冲破藩篱,策马纵情驰骋。
这固然可以看出他天性的自由,但也从另一侧面看出他的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