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声腔剧种之一,主要流行在大西北的陕、甘宁、青、新疆五省(区)。有谓:早在明万历年间抄本《钵中莲》传奇中即已有了“西秦腔二犯”之记述,但那依稀似为一种调门和唱法的提示,而非“剧种”的标志。那之后的流行中才又有了梆子腔、乱弹、桄桄子等名称的出现。
所以尽管数百年来对秦腔的起源和形成有着多种看法(如先秦说、唐代说、宋元说等),但均缺乏史料的佐证。什么“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等记载,只能是一种带有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的表述,却不等于声腔剧种。它距离一种戏曲唱腔体制的出现还有非常遥远的一段路程呢。
因此在上世纪编纂《戏曲志》时,编纂者依据确凿的史料梳理研究,并进行客观的记叙,仍旧只能把其起源和形成的时间定为“明末清初”。
当然,秦腔对中国戏曲特别是梆子腔、皮黄腔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在本省有东、西南、北、中五路之分,即对大河上下的整个梆子腔剧种族群,在板式剧目、行腔、乐器等方面的浸润之深,也是为治戏曲史者所公认的俗谚有云“站在潼关头,三省梆子响”“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干万老陕齐吼秦腔”等,正可看出其与西北民众的感情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