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川剧简单介绍,四川最正宗的川剧在哪里可以看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6-23 08:14:57

​​

四川川剧简单介绍,四川最正宗的川剧在哪里可以看(1)

何谓川剧?川剧者,汇流百川、自成一体的戏曲艺术,它是弦歌不辍、历久弥新的“文明之塔”,是熏染民众精神的“智识之源”,是熔铸物华天宝的“艺术之炉”,是保存文化、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薪传之火”……如果说从中国戏曲的发扬光大、生生不息可以析见国家的文明与教化、国民的优雅与礼仪及“国戏”的精深与博大,那么从川剧艺术的源远流长,根植民间既可以见微知著、管窥天下,亦能够烛照四川、洞察本末。

社会富裕滋养戏曲艺术

四川,既是山川地理和疆域行政的概念,同时也是具有族群标识、文明记忆的概念,始终处于“变”与“化”的进程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新”与“旧”的更替。从宏观来看: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以及四川社会的改造自然,这是四川的山川地理之变;从秦代的郡县(巴蜀等郡)到清代的行省藩部(川省和川边),这是四川的疆域行政之变;从古代的巴人、蜀人到清代多民族、多省籍的聚居,这是四川的族群之变;从汉代的“文翁兴学”到近代的“蜀学”勃兴,这是四川的人文之变。相对于历代前朝、过去了的“旧”四川而言,我们将清代时期的四川,定名为历史上的又一个“新”四川——这是一个以新移民、新王朝、新时代为标志的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社会形态。

川剧,并非四川“固有的”戏曲。有清一代,四川对于中国的南腔北调、戏曲的花部雅部,既有全面的吸纳,又有“移步换形”,既能够大致保持它们各自的原形,又能够进行本剧化的调和。那些外来的与本土的戏曲艺术,在四川的本剧化过程,就是在“新”四川背景下相互适应、相互调和的进化和转化进程,用以消解它们原乡和本土的自为一体、自为风气的种种隔阂,诸如化解外来与本土之间的隔阂,消解不同声腔、语言的不相融合,在化解隔阂和共同进化的过程中,达成相互之间的共生和认同,适应并创造出新四川社会、新四川经济、新四川文化下的戏曲艺术——四川戏(川剧)。

所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本文将川剧发生的时间窗口,设定在清朝嘉庆年间——以1800年前后为分界线。这个时间分期对于川剧发生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经历康、雍、乾三代的“百年承平”,四川得以全面复兴,人口、经济、文教开始进入峰值状态,也就有了相对富足的民力、物力和活力来滋养戏业、戏风和戏艺的发展;第二,来自中原、荆楚、江南、秦陇的花部雅部,先后在四川落地,依据各自原乡或本土的体制和模式,在地呈现,自主发展,具备综合化转换的基础和条件;第三,自外省而来的客籍民众,经过数十、近百年的落地,经过三四代人的生根,已经将原乡看作他乡,将四川作为故乡,具有同为“四川人”的共同体认。通过以上诸方面,四川省戏场、戏业、戏俗、戏艺的神韵、气度和风格日益四川化,四川人对四川戏的体认也日益强化。

戏楼随宫庙兴盛

若以清代嘉庆初年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时间定位,此一时间距离明末清初的“蜀难”已过去了百年,四川得到休养生息、元气复生,在此后的又一个百年时间内,虽然偶有边地战乱和内地民变,但总体上呈现出社会升平、民生安定的征象。与清代初期相比,四川戏场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汉族社会地区(府、州、县)的戏场,走向极盛,呈现规模化、集群化、全民化的特征;二,边区及民族地区(直隶厅、州以及土司部落),由于汉族进驻以及汉文化的熏陶,分布有搬演川戏的汉式戏场;三,与四川毗邻的黔、陕、滇、鄂的戏场,因山水相通、风气相同,也有一些同质化的川戏活动;四,四川人在客省建立起的会馆戏场,沟通和传递着四川的戏曲文化。

清袭明制,在内地(本部)设置行省。四川为“内地十八省”之一,设省、府、县三级行政区划,清末统计,四川有府级(府、直隶厅、直隶州)城市29个,县级(县、散厅、散州)城市145个,减去府县同城的附郭县,全省共有县级以上城市161个。以府、州、县为建制者,以汉族为主体,即汉族社会地区。

清代中期,四川已建的神庙及其戏楼,有的因年逾日久、风雨飘摇而楹柱蠹朽、墙垣倾圮,有的因兵火劫毁而建筑成灰,如嘉庆年间“教匪之乱”(白莲教起义),咸丰年间的“发逆之乱”(太平天国起义),就摧毁了四川部分地区的宫观祠庙。由于地方社会的前倡后继,得以续修、重建或新建。存留后世的典祀祠庙,多为清代中后期重建或改建,戏楼则以同治、光绪年间建造者为多。

四川各地的宫观神庙,有历任官员的大力倡导,士民的急公好义,“款悬祠废”者得到重建,“有庙无台”者得以完备。丹棱县城,旧有万寿宫,由于咸丰“庚申(1860年)之变”,宫庙焚为焦土,又因地方瘠苦,募资艰难,楚籍耆老乡绅提议停止演戏,“以官谕绅,以绅导首(注:会首),以首节戏,以戏省钱,即以钱建庙”,停戏二十载,终告建成,“舞台高矗,惟其朴也;廊廨整阔,惟其质也”。由同籍或同业公建的祠庙,均由省籍客长、庙会会首等,招集本籍、本业共同兴建,道光十六年(1837年)成都的金华寺,为了新建乐楼,由会首发起“暂停演戏,以成盛举”,五载乃成。

基于对神灵的共同崇拜以及各方民众的长期融合,逐渐消除了以往界限分明的地缘、业缘、血缘,达州北山场有湖广会馆,由楚民创建于乾隆年间,“时人动谓禹王宫为湖楚人家庙,严分界域”,他籍则不过问。光绪年间,宫庙乐楼倾圮,结果不分主客,不论省籍,全体民众共同集资:“一时来川之迟与早者,皆倾囊相助。鸠工厄材,建台铺石,华饰正殿及两廊,不半载而告成”。

凡是修建有戏楼者,置买田业、房屋等,以租谷等作为演戏之资。

宫庙,或称坛庙,特指清代民间通称的“九宫十八庙”,乃是以社群认同为标志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中包括同业(行帮)所共建者。祭祀百业或百工之神的宫庙,通常建有戏楼。“九宫十八庙”是一个民间俗称,并非泛指本地所有宫庙,而是指特定范围(如城垣以内、场镇之内)的宫庙数量,既可能是一个实数,也可能只是一个虚数,用九宫十八庙来表示数量众多且类型完备。有的地方,虽然仅有三宫八庙,也号称九宫十八庙;有的地方,宫庙总数超过了九宫十八庙,则选择规模宏大、建筑精良者,列入九宫十八庙。

凡列入九宫十八庙者,多是本地的大庙、大寺,多建有专门的戏楼、戏台,作为地方酬神演戏之用。

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九宫十八庙往往是因地而异、因时而易,名称和数量并不确定,类型和界限也不严格。以下四个类别者,均可列入宫、庙:移民会馆、行帮神庙、佛道寺观、祀典神庙。往往依据神庙的后缀名词,确定其九宫或十八庙的归属,如川主庙,又名惠民宫,有的列入九宫之内,有的则列于十八庙中;又如仓圣宫,又称仓颉庙;桓侯宫,又称桓侯庙,它们的“宫”“庙”归属,也就因名而定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